石音

人類的每一次大規模建設活動對于自然環境來說都是一次考驗甚至破壞,正因如此,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被提到了相當的高度,因為這是人類謀求長期生存的唯一通路。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無疑又是一場盛大的賽事,不過,在籌備這場賽事的過程中,“綠色”和可持續性成為核心要點。場館的建設如何不破壞自然生物的棲息地,如何不給城市增加碳排放的負擔,這些問題與如何建成一套完備的、高科技含量的冬奧會賽場同等重要。
1. 頂層設計——100多項措施實現綠色冬奧
2015年7月31號,國際奧委會巴赫主席宣布北京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權,從那天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了冬奧會倒計時。北京冬奧會分為三個賽區: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涉及場館42座。
國際奧委會制訂了《奧林匹克2020議程》和《奧林匹克2020+5議程》,以實現促進可持續性的奧運會并加強體育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推動作用。北京2022冬奧會是第一屆從申辦到籌辦全面落實《奧林匹克2020議程》可持續性要求的奧運會。同時,碳中和與綠色發展是國家的重大主題之一,北京冬奧會作為國家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在可持續性以及碳管理方面都進行了全過程的嘗試和實踐。
北京冬奧組委會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介紹說:“2020年5月15日,我們正式出臺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計劃,涵蓋3大領域、12項行動、37項任務,通過119個具體措施實現綠色冬奧。在場館建設和改造中,為了實現國際奧委會提出的可持續性要求,我們編制了賽區環評責任矩陣表和場館可持續性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并融合三項國際標準建立了北京冬奧會籌辦過程的可持續性管理體系。”
2. 過程落實——冬奧會場館建設保護了它們的家
冬奧會賽區通常遠離城市市區,這也使其在自然環境保護方面有更大挑戰。為了實現場館建設不破壞周邊生態環境的目標,2015年延慶區政府組織林業大學的專家對場館所在地開展了動植物生態系統摸底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制訂生態環境保護戰略。
“植物的具體保護戰略分為就地保護、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延慶冬奧村的建設避讓了127棵原生的樹木,就地保護了賽區樹木;近地保護就是把賽道中涉及到的一些灌木遷移到生態環境與賽區相似的地方;遷地保護的案例是,在延慶賽區的山下有一個張山營鎮,在這個地區有一片300畝的林地,我們把山上的24000多棵樹木移植到這個保護基地來,2017年場館施工的時候,一直到現在,它們的成活率已經超過了90%。” 劉新平說。
為了保護賽區的小動物,有關部門安裝了600多個人工鳥巢和紅外線監測設備,建設了20個兩棲爬行類動物的棲息地,為動物保護提供了良好條件。
劉新平說:“在造雪方面也有一些措施,比如采用技術手段節約水資源,我們可以比正常化造雪節約20%的水量,同時展開水質監測,確保上下游水質保持穩定。”
3. 創新實踐——低碳冬奧讓城市“更綠色”
為了減少冬奧會對地區帶來水土流失的影響,延慶和張家口賽區都建設成為海綿賽區,利用草溝、蓄水池和人行道鋪裝等確保賽區周邊水資源充沛。同時,賽區里建設了污水集中處理裝置,以實現賽區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利用,且賽道上還有綠植覆蓋,在賽道雪融之后,減少水土流失。
“北京冬奧會的所有場館都滿足綠色建筑標準,在場館建設上還使用了許多創新手段。國家速滑館使用的是二氧化碳制冷劑,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為1,是一種清潔、低碳的制冷劑,將會減少9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于傳統制冷方式可節能20%,這將是奧運史上首次應用這項技術。” 劉新平說。
在電能使用方面也有創新,北京冬奧會采取三種方式做到了10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第一種方式是新建成了世界上首個±500千伏四端環形結構的柔性直流電網;第二種方式是在張家口建設儲能示范區,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第三種方式是建立了跨區域的綠電交易機制。通過硬件和軟件的方式,確保了北京冬奧會所有的場館100%使用綠色電力。
劉新平說:“可持續性貫穿冬奧會籌辦全過程,這是一種融合了環境經濟和社會統籌發展的新的工作理念,這為我們這一大型活動的舉辦留下了更有價值的遺產,也是城市發展的一種良好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