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特約評論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最大優勢和制度保證,是自信自立的定力所在。制度穩則國家穩定,制度強則國家強,邁向中國式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自扎根中國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這一制度是在中國特有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扎根于厚重的歷史文化土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根據國情實際摸索出來并不斷發展完善的先進制度,扎根于中國的現實土壤。“兩個扎根于”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色,是制度生命力的堅實基礎。
制度自信源自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在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黨是全國各族人民最為可靠的主心骨。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做到全國一盤棋,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效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
制度自信源自卓越的治理效能。制度優勢最終要看其是否能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具體的工作機制具有不同的制度效能,職能相互銜接,有效調節國家各種政治關系,使黨、國家和人民利益有機統一,社會各方同心同向、凝心聚力,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團結干事的強大合力,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中國制度擁有的強大治理效能,切實防止了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彰顯巨大的制度優勢。
制度自信源自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一個好的制度絕不是靜態的、僵化的,更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完善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三大改造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大廈;改革開放后,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探索前進,形成并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守正創新,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自信源自人民的衷心擁護。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制度建設的根本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至上,各項制度都是圍繞人民當家作主構建,國家治理體系都圍繞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運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不斷提升。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是我們制度自信的最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