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萍 唐鑫
[摘要] 市郊鐵路是未來北京軌道交通發展的重點,發揮市郊鐵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作用,對于形成首都“大交通”“大旅游”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作用,構建由文化、鐵路、旅游組成的廊道,形成復合型產業鏈,全面綜合施策,促進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轉化,文旅融合發展。
[關鍵詞] 市郊鐵路;? 文化;? 旅游;?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 D616; F592.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3-0077-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軌道交通是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發展軌道交通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綠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徑。北京要繼續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始終保持國際最先進水平,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1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要大力發展市郊鐵路,充分發揮市郊鐵路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發展市郊鐵路? 盤活文旅資源
北京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落好“五子”,子子都需要軌道交通來支撐,“城市跟著軌道走”表明了軌道交通在未來首都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到2021年底,北京市軌道交通開通里程1148公里,其中市郊鐵路365公里,占軌道交通總里程的31.8%。但是市郊鐵路線路少、發車頻次低、通勤率不高,是北京城市交通體系中的短板。未來優化首都發展空間結構、緩解交通擁堵需要大力發展市郊鐵路,使其與城際鐵路的發展相得益彰,分擔地鐵和地面公交的客運承載壓力,進而健全城市交通網絡。大力發展市郊鐵路,突破點是發揮其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作用,增強其客流吸引力。
從文化資源轉化的角度看,市郊鐵路S2線、懷密線、城市副中心線和通密線,北貫長城文化帶、東連大運河文化帶、西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在文旅血脈交融發展、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具有重要的通絡作用。但是由于交通不便,這里大量的文化資源未能與旅游融合,不僅文旅產業未得到長足發展,而且制約了市郊鐵路發展。通過完善交通服務設施,以市郊鐵路串連三條文化帶,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對于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旅游供給的角度看,郊區旅游是北京旅游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旅游交通不便利、旅游產品單調、旅游服務質量不高制約著郊區旅游發展。通過完善交通服務設施,充分開發利用市郊鐵路沿線的文旅資源,為社會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旅游產品,豐富旅游產品供給體系,優化旅游供應鏈布局,對于推動北京全域旅游發展和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旅游需求的角度看,“文化+旅游”正在升級為“文旅+”,銀發游、親子游、師生游等方興未艾,體驗、休閑、康養、研學等已成為普遍的旅游需求。旅游需求出現新特征,要求拓展旅游空間,將旅游重心下沉到鄉村。通過完善交通服務設施,以市郊鐵路為骨干形成鄉村旅游網絡,提供不同類型的旅游服務平臺,對于提升旅游消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旅游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市郊鐵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通運輸是重要的產業,盡管市郊鐵路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但也是產業,也要講成本、效益。如果市郊鐵路完全由政府公共財政來支撐發展,既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將市郊鐵路的發展建立在產業內生性和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方能激發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列車的媒介和載體作用,促進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化、形成文化資源的交通旅游開發新模式。郊區旅游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青睞,快速增長的自駕游的目的地主要在郊區。面對廣闊的消費市場,市郊鐵路公司要扭虧為盈,旅游公司要增加市場份額,經營者求新求變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因勢利導,開發利用鐵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以文化、鐵路、旅游為基本要素的產業融合創新,構建以文化為核心、交通運輸產業和旅游產業交織的復合型產業鏈,進而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構建生態廊道? 推進文旅融合
用好長城文化資源,構建文化體驗旅游廊道。S2線、懷密線處于北京市長城文化帶的重要部位,附近有八達嶺長城旅游核心區、八達嶺古長城自然風景區、八達嶺水關長城、居庸關長城、石峽關長城、司馬臺長城、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古北口長城等景區,它們是北京市長城文化的主要承載地,能夠滿足游客體驗長城文化的不同需求。由于大部分景區交通不便利、旅游設施不完善,加之分散經營,旅游團隊主要集中在八達嶺長城旅游核心區,其他景區游客較少,導致核心區交通擁堵以至游客停留時間短、體驗效果差。因此,迫切需要以S2線八達嶺站和懷密線懷柔北站、古北口站為重要節點,構建長城文化體驗旅游廊道。通過完善交通設施,實現市郊鐵路與公共交通的互聯互通,促進北京西北部長城文化資源和其他旅游資源統籌開發利用。同時,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和資源,通過科技賦能將長城文化轉化為鮮活的故事場景,配套建設與文化氛圍相稱的公共服務設施,使游客不僅在物質層面,而且在精神層面體驗長城文化的燦爛,避免走馬觀花,進而吸引客流通過市郊鐵路合理流動。
用好山區森林資源,構建康養旅游廊道。市郊鐵路附近山水林田湖草星羅棋布,許多地方森林植被豐富。如S2線有蟒山國家森林公園、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懷密線有云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大楊山國家森林公園,城市副中心線有大運河森林公園等。我國“康養+旅游”處在黃金發展期,給市郊鐵路發展提供了機遇。因此,需要以S2線南口站、八達嶺站,懷密線黑山寺站、昌平北站,城市副中心線喬莊東站、良鄉站為節點,編織市郊鐵路為主、公交道路為輔的交通網絡,構建森林康養廊道。在廊道周邊打造森林康養小鎮,采用“旅游+居家+度假+享老”的度假模式,形成融旅游、醫療、養生、保健、康復、體育、文娛等為一體的森林康養產業鏈,吸引游客、從業人員等乘坐市郊鐵路列車。
用好教育場館資源,構建研學旅游廊道。市郊鐵路附近有較多教育場館,如S2線有中國長城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懷密線有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白乙化烈士紀念館、云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城市副中心線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韓美林藝術館,它們都是很好的研學資源。應以八達嶺站、青龍橋站、古北口站、黑山寺站、良鄉站、喬莊東站為節點,發揮市郊鐵路能滿足學生旅游高安全、崇儉樸要求的優勢,構建研學旅游廊道,改善通往各類教育場館的交通狀況,實現列車與公交車無縫接駁,豐富研學旅游產品。
用好鐵路自身資源,在車次和車體等方面滿足游客需求。游客普遍反映市郊鐵路車次偏少,應根據不同季節和節假日旅客需求適時調整運行方案、增加車次,S2線已經在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同時,根據游客對高品質車體的要求,將列車本身作為旅游吸引物,根據各種不同旅游主題對車廂內部進行改造裝飾,將首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游客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提升舒適度和體驗感。
創新運營模式? 提升文旅品質
制定市郊鐵路旅游總體規劃。北京市郊鐵路沿線有A級旅游景區近百個,但是景區未因市郊鐵路而形成有機聯系。因此,迫切需要編制市郊鐵路旅游總體規劃,通過規劃引導,打造郊區旅游廊道,將每個站點建成廊道上的節點,由節點帶動周邊旅游業發展,形成點線面結合、各類資源統籌保護利用的大旅游格局。
建設市郊鐵路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旅游咨詢服務。在旅游資源富集、游客量較大的八達嶺站和懷柔北站,設置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在其他站點設置咨詢服務站,為游客提供查詢旅游景區和乘車線路、預訂火車票和酒店等全方位服務。建立旅游標識系統。在道路起止點、觀光景點、休憩節點設置指示牌和導覽圖,用規范的中英文準確提供所在位置方圓500平方米范圍內的重要信息。健全旅游衛生設施。
創新市郊鐵路旅游營銷方式。形成獨特的品牌。根據旅游主題為旅游列車命名,例如春天號列車、青年研學專列、夕陽紅專列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多方合作、共同經營。市郊鐵路運營公司與沿線景區經營管理單位合作開發、經營旅游產品,共享成果,同時讓旅客憑旅游列車往返車票享受景區門票、住宿、餐飲等方面優惠。構建多層次營銷網絡。將“開往春天的列車”作為北京市重點旅游項目向海內外推廣,在重點客源地開展宣傳,運用新媒體加強線上宣傳,開展“百萬人線上乘專列”等主題營銷活動。
培育智慧型市郊鐵路旅游新業態。建立市郊鐵路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市郊鐵路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發揮其運營信息共享、運行情況監測、數據統計分析、突發事件應對等功能。加強山區智慧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鐵路沿線通信基礎設施,實現主要區域和景點、車廂內外的4G或5G網絡全覆蓋。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務。加強互動體驗、信息查詢、緊急求助、投訴處置等方面的智慧服務系統建設。
加強市郊鐵路旅游運營管理。成立市郊鐵路旅游管理辦公室,專門負責規劃制定、市場開發、運輸組織、游客服務、對外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探索建立“市郊鐵路+土地開發”的投融資模式。通過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收益反哺市郊鐵路建設和運營是國外大城市發展市郊鐵路的通用做法,北京市可借鑒這一做法,制定站點及周邊資源一體化綜合開發政策。針對市郊鐵路的特點,制定站房面積、候車環境、乘車環境、進出站及換乘便捷度、列車正點率等方面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趙雅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唐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