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地 章五七

202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銀行保險機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優化金融服務,高質量擴大金融供給。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為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3億新市民將成為重要的活力源泉。”
做好新市民群體的金融服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3億新市民面臨各類服務需求,將開辟金融發展“新藍海”。國內主流金融機構競相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務新賽道,通過制定專屬方案、構建生態場景等方式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務體系。當前,新市民金融服務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如征信信息缺乏、規模效應缺乏、產品針對性缺乏,亟待多方發力。金融機構需要勇擔重任,踐行“國之大者”,并著力培育競爭優勢,深耕新市民金融服務“新藍海”。
新市民孕育金融發展“新藍海”
做好新時代新市民金融服務具有重要意義。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3億人。新市民年齡跨度大、職業范圍覆蓋廣,大多從事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或體力勞動,該群體收入水平偏低、征信覆蓋不足,具有輕資產性(缺乏抵押物)、強流動性、高成長性的特點,是金融機構的主要下沉服務對象。做好新時代新市民金融服務是金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金融為民”的具體體現,是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新市民呈現出新的特征趨勢應予以高度關注。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及經濟社會進步,新市民呈現出新特征、新趨勢,應予以高度關注。一是新生代化,“80后”“90后”成為新市民的重要力量,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線上調查,新市民中“80后”“90后”占比近40%(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31~40歲農民工群體占比最高,達到27%,21~40歲群體占比超過46.6%),他們是當前新消費的中堅力量。二是高學歷化,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城際流動人口約1.2億人、占“新市民”總數的40%,其中超過45%的人受過高等教育,且創業就業的新市民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占比日益擴大(《農民工監測報告》數據也反映了該特征,2021年全國外出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1%,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三是都市圈集聚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集聚了約占全國50%的新市民,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新市民占比超過40%(見圖1)。
新市民服務將開辟金融發展“新藍海”。作為城市化過程中規模擴張最快、發展潛力最大、消費增長最強勁的群體,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面臨租房買房、醫療、教育、消費、養老等各類現實需求,成為刺激總需求、破解“三重壓力”、穩經濟大盤的重要基礎。同時,3億新市民是實現中等收入群體提質擴容的主力軍,將為零售金融等業務創造更多機遇。從長遠來看,新市民具有高成長性,尤其是以年輕化、高學歷化為特征的新市民在城市定居意愿強,隨著該群體家庭財富的不斷積累,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將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當前,新市民日益融入數字化平臺的生態網絡,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多維度數據挖掘新市民的信用潛力成為可能,也將為金融機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造就金融發展“新藍海”。
金融機構競相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務新賽道
近期,圍繞新市民創業、就業、住房、醫療、養老等需求,多家金融機構陸續推出新市民專屬金融服務方案,加快布局新賽道,呈現出以下特點。
制定專屬方案,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銀行出臺了“服務新市民金融行動方案”,在創業就業、住房安居、一老一小、醫療保障和基礎金融服務等方面,打造多項專屬權益的綜合服務體系,構建貫穿新市民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工商銀行面向新市民推出了“1+3+X”專屬金融服務體系,以專屬介質為依托,重點圍繞安居、創業、醫療三大核心場景,以及養老、就業、教育和金融素養提升等X項延伸場景,為新市民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中國銀行發布普惠金融支持新市民十條措施,為重點創業人群、穩崗企業提供信貸支持;農業銀行推出“521”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新市民提供“五大保障、雙驅助力、一體化優質基礎金融服務”;平安集團將“新市民”及相關客群作為未來重要的戰略性客群,創新推出涵蓋保險、理財、融資、養老在內的一攬子新市民專屬產品和綠色通道,并聯合第三方共同發布《2022年新市民金融服務白皮書》;光大集團出臺十方面24條服務支持舉措,包括特色普惠信貸、養老保障和普惠理財、繳費服務等方面的措施,助力新市民創業就業、安居樂業。
重視數字技術運用及場景生態構建。數字化平臺正在依托其場景特質與平臺屬性,賦能新市民的城市生活,各金融機構借助數字技術,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效率。工商銀行著力增強安居、創業、醫療三大核心場景及X項潛在場景的金融服務。建設銀行加大對新市民就業貢獻較多的市場主體的信貸支持,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經營理念破解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缺少抵押物難題,建立“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以及“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等模式,提供全鏈條多場景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安銀行推出“AI+T+OFFLINE”(AI人工智能+遠程線上專員+線下智能網點及理財經理)模式,借助數字化技術和綜合能力,通過數字化金融為新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消費金融體驗,通過AI技術讓消費金融產品能更精準和高效地觸達到新市民群體。光大銀行重點圍繞企業、政府機構、交易平臺、互聯網平臺、特色行業五大普惠生態鏈發展場景金融。
依托業務特色與優勢,聚焦重點領域發力。工商銀行積極發揮點多面廣優勢,著眼新市民跨區域流動強、綜合需求多元化、重點需求突出等特點,推出線上新市民App專區,以及線下布局近1.6萬家“工行驛站”。建設銀行發揮住房租賃金融領域的品牌優勢,為了讓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穩、住得好,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信貸支持,優化個人住房貸款業務流程。農業銀行發揮深耕三農業務特色,推廣“工薪寶”農民工工資監管代發平臺、“民工薪融”、農民工專屬“筑福卡”等產品。平安銀行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拓展AI技術在新市民金融服務領域的運用,并依托其“綜合金融+醫療健康”的資源優勢,打造數字化服務平臺和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專業的“金融顧問、家庭醫生、養老管家”服務。光大銀行發揮財富管理優勢,為新市民提供養老保障和普惠理財,發揮“光大云繳費”作為全國領先的開放便民繳費平臺優勢,開展新市民繳費服務。
新市民金融服務面臨諸多制約因素
新市民征信信息缺乏,信用風險成本高。在現有金融體制條件下,金融機構更傾向于為有征信記錄或有抵押擔保的客戶提供信貸服務,而大量新市民是缺少央行征信記錄的“白戶”,無法完整套用金融機構標準化服務,增加了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成本。解決征信缺乏的難題,一是需要多渠道引入新市民信息,加快與征信公司、稅務部門、水電企業等單位的信息聯通,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客戶分析能力和風險預判能力;二是需要金融企業創新信用評價工具,開發與優化多維數據信用評價模型,為征信信息缺乏的新市民提供授信準入方案;三是需要不斷創新信用金融產品,持續豐富“小額分散”的信用卡產品、消費類信貸、助業類貸款,加強與第三方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合作,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做好客戶服務。
新市民金融規模效應缺乏,運營成本高。新市民的金融需求以小額高頻的消費信貸為主,并且新市民群體覆蓋面廣、流動性強、金融需求差異性大,產品推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如果不能批量獲客、規模化開發,將增大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拖累企業邊際收益,從而制約金融機構開展新市民服務的意愿。為應對新市民個體成本高、規模效益缺乏的難題,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通過項目制、代發工資、與核心企業合作、數字化場景導流等方式批量獲客,降低新市民獲客成本,并對新市民客群精準畫像,精準把控風險,降低對抵質押物和擔保公司的依賴,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及規模效應;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探索建立專業隊伍、專屬產品、專項服務的綜合配套機制,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專業水平及獲益能力。
新市民金融產品針對性缺乏,供需不匹配。新市民具有個人信用消費貸、住房信貸、創業貸款、財富管理、醫療及養老保險等需求,而當前針對新市民開發的專屬金融產品缺乏,服務的覆蓋面不足,還無法滿足新市民的多元金融需求,尚未建立貫穿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一方面,需要商業銀行整合現有面向新市民的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宣傳推薦力度,并加強產品的適應性分析;另一方面,需要銀行、保險等多類型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產品設計、定價管理、協議制定等,根據各類新市民群體的特點,開發針對性的定制化金融產品。金控集團包含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元業態,針對新市民的需求能夠提供一攬子多元化的金融解決方案。金控集團發揮自身經營優勢,深入推進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豐富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金融機構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啟示
做好新時代新市民金融服務是踐行“國之大者”的重要體現,也是布局新賽道的新實踐。金融機構既需勇擔重任,也需著力培育競爭優勢,深耕新市民金融服務“新藍海”。
依托銀行現有產品,優化組合方式,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組合拳。一是加大對新市民的融資、財富管理、生活便利等需求研究,依托銀行已有的普惠信貸、專屬信用卡、定制主題卡、普惠理財、便民繳費等產品,進一步做好客群精準定位,結合新市民特性及風險偏好,優化產品組合方式。二是加強對已有產品的跟蹤分析,以及與同業同類產品的對比分析,以提升產品的開發、營銷、管理水平,形成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組合拳。
充分發揮多種金融機構的能動性,打造貫穿新市民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一是充分發揮銀、證、保、信等多種金融機構的能動性,探索開展多機構合作,提升產品設計和管理能力,打造貫穿新市民生命周期的產品譜系。二是整合個人金融產品、信貸服務、理財服務、保險服務、養老服務等資源,圍繞新市民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養老、基礎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提供一攬子有效銜接的普惠金融服務舉措,打造新市民專屬金融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經營模式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化場景獲客、產品設計及風險控制。一是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科技應用,賦能產品銷售、設計及服務模式創新,為新市民提供完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賦能新市民的城市生活。二是提高平臺化、場景化、批量化等獲客能力,整合自身的場景布局,并審時度勢與外部優質場景進行聯合,廣泛拓展線上場景。三是優化風控技術手段,加快構建全面、精準、穿透、開放、前瞻的現代化智能風控體系,擴大新市民線上業務風險排查覆蓋面。
提升潛在戰略客群品牌認可度,打造高質量新市民金融服務新典范。一是加強新市民客群的戰略布局。深挖新市民金融服務潛力并培養潛在戰略客群,增強新市民客群的黏性,提升該客群的品牌認可度。二是緊密結合“國之所需”“民之所盼”,為新市民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探索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金融服務新模式,攜手共鑄共同富裕新標桿。
(作者單位:中國光大集團戰略規劃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光大銀行零售與財富管理部)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