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1945年5月8日,美國內華達州,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觀看核試驗中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云。圖/視覺中國
近日,國際新聞中出現了大量與核危機有關的消息,這讓我身邊的朋友越來越擔心傳說中的末日戰爭是否已經進入倒計時。這當然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畢竟面臨毀滅世界的危機,人們很難視而不見。然而仍需強調,暫時看不到核戰爭馬上會爆發的可能,冷戰時期的核對峙遠比現在驚險,但核戰終究還是沒打起來。
在東西方劍拔弩張的冷戰時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每天都有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在空中執行特別戰備任務,隨時準備把自己攜帶的核武器扔到對手頭上。事實上,研發隱形戰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秘密接近敵方核戰備,在其發動核攻擊前將之摧毀。
當然,這種戰備活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攜帶核彈的轟炸機有墜毀的風險,即便這個概率很低,但轟炸機長期24小時不間斷輪班飛行,難免出現紕漏。事實上,美國空軍迄今已有三枚航空核彈因故遺落在海里。
現在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美俄的核轟炸機已經開始執行24小時帶彈戰備飛行活動,因為進行這種危險的核戰備活動很難不被發現,從而進一步激化矛盾。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核戰危機高枕無憂,在地緣政治劇烈變化的今天,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需要認識到,核戰爭并不像電影或游戲中按下發射按鈕后目標瞬間灰飛煙滅那么簡單。不同國家條件各異,各種核打擊手段的準備時間和運用模式都不一樣。比如空中核打擊平臺,裝彈和飛抵可以發射的陣位都要時間,這樣的攻擊是可以被提前預警的,且反應時間以小時計算。戰略核潛艇雖然隱蔽性更強,但在發射核彈時潛艇需要活動到水下50米左右的深度,在極地冰蓋下方的核潛艇,還需要沖破冰蓋露出發射蓋才能完成發射,因此雖然準備時間比核轟炸機少,但對手仍有時間提前偵知。至于移動的戰略導彈發射車或者裝甲火車,也要開出隱蔽所進入發射地點并起豎導彈才能完成發射準備。在美俄等核大國的核武器庫中,只有固定發射井的洲際導彈能夠在隨時接到指令后立即發射,這就是為何井發射導彈雖然生存力低,一般在對手第一輪打擊中就可能被全部摧毀,卻仍是核大國最主要的戰略核力量。論反應速度,沒有比井發射導彈更優的選擇。
不過即便是井發射導彈,從點火那一刻到命中目標仍需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反應時間,足夠讓其對手進行攔截或者展開反擊,這就是為何現在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對于核大國而言幾乎沒什么實際作用。即便能先發打擊對手的核彈發射井,對方仍有足夠的時間在導彈落地之前把井里的導彈發射出去。美蘇在冷戰中之所以能達成核裁軍協議,并不是因為心地善良不想毀滅世界,而是因為反復模擬計算后發現,無論你制造多少核彈,結果都是相互摧毀,既然如此,不如大家通過談判把核武器的數量減少到合理水平,以挽救當時被軍備競賽壓得喘不過氣的經濟環境。
有趣的是,我發現近年來有些網絡上的聲音宣揚先手核打擊,認為只要提前摧毀所有的導航衛星,就能讓對方的核導彈無法發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完全不了解,洲際導彈制導并不需要衛星定位參與,只要慣性導航或者飛出大氣層后利用其他星體的位置作為導航點(星光導航)就可以完成,因此即便能瞬間把所有導航衛星都摧毀,仍無法阻止核導彈發射。除此之外,所有的洲際導彈在發射后都無法叫停,電影中那種在命中前通過發送取消任務指令來避免世界毀滅的情節,現實中并不存在。
在了解了這些核打擊方法后,我們或許能明白:核戰與地震不一樣,并不會突然降臨在世間,在這之前,我們應該還有時間跟家人吃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