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近日,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表示美制M-270火箭發射系統已經到貨,準備與已經投入實戰的“海馬斯”火箭協同部署。此前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在俄烏沖突中表現相當驚艷,自6月中旬以來,烏克蘭已使用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摧毀了俄軍二十多座大型彈藥庫和指揮所。這些目標都在遠離前線的后方安全區內,超出傳統火炮的射程,而且周邊警戒森嚴,連烏軍特種部隊突襲也很難取得戰果。美制火箭系統的出現,讓這些固若金湯的目標變成了脆弱點。烏克蘭軍隊可以安全、輕松地摧毀他們鎖定的彈藥庫和指揮所,證實了美制火箭的威力和精準度。而俄方暫時沒有能力提前摧毀這種剛剛出現在戰場上的武器,其防空系統要實現攔截也非常困難。
不久前美國表示愿意支援烏克蘭海馬斯系統時,國內一些媒體評論這款武器對戰局影響不大,我甚至遇到一位學者輕蔑地表示,“海馬斯系統射程只有區區80公里,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后來戰場上海馬斯的優秀表現證明了這款武器的價值。那么為什么在數據上看起來不算厲害的火箭發射系統,強大的俄羅斯軍隊卻對其無可奈何?
軍事愛好者在國內的軍事報道中經常看到東風導彈射程有成千上萬公里,難免對武器的射程產生一種盲目的認知,認為沒幾千公里的射程都不算厲害的武器。而在專業人士看來,武器的射程不完全是技術決定的,而是戰術和使用場景決定的。比如海馬斯火箭發射系統是一款陸軍使用的戰術支援火力,因此其作戰場景主要用于美國地面部隊師旅一級的戰術火力支援。那么這個級別的單位最合適的火箭彈射程是多遠呢?實際上80公里就是它的最佳射程范圍。因為一個旅級單位的作戰縱深也就是80公里,射程達到這個水平可以完成一個旅的作戰縱深的火力支援。更遠的射程當然更好,但武器的性能經常是相互矛盾、制約的,比如如果需要實現更遠的射程,就需要更大的火箭彈體,這就意味著武器的自重會更重且攜帶的彈藥數量會更少。在材料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的情況下,人類的科技只能通過設計來求得性能的平衡。
美制火箭發射系統的優點不是射程遠、威力大,而是基于設定的作戰范疇,極大地優化其戰術使用性能。比如美國的多管火箭發射系統非常強調快速部署、快速射擊和快速裝填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實戰中能帶來極大的戰術優勢。一輛海馬斯發射車的體積僅相當于一輛重型卡車,并且可以在發射后立刻撤離到一個秘密的裝填地點,在6分鐘內完成裝填并進行下一次發射。如果要在海馬斯發射火箭前將其摧毀,就要在短短10分鐘內識別出其位置并迅速使用武器摧毀。烏克蘭人往往在夜間行動,普通的光學偵察無法使用,夜視和熱成像偵察手段的覆蓋距離非常短,以俄羅斯的技術水平,無人機或直升機的機載光電系統只能在接近海馬斯20公里處才能發現目標。夜間雖然也有可以遠距離空中偵察的手段比如合成孔徑雷達,可以對更廣泛的區域的地面目標進行搜索監視,但俄羅斯僅有非常少量的圖-214R空中監視機具備這種能力,數量不足讓俄空天軍24小時監控海馬斯可能活動的區域,而且還受到烏克蘭防空武器的威脅不敢過于接近。在開戰后,烏克蘭戰機一直沒被俄羅斯徹底殲滅,就是由于俄對地監視能力相當有限,烏克蘭可以通過偽裝、轉移和干擾等手段保住機體龐大的戰斗機和攻擊機。考慮到戰斗機這么巨大且難以轉移的目標,俄羅斯都不能及時發現并摧毀,海馬斯這樣的高機動且更隱蔽的地面目標,俄想提前預警就是困難的任務了,更不用說提前摧毀。總之,美制火箭系統對俄軍的威脅現在看來近乎無解,而賬面上更先進的武器在實戰中未必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