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春節將至,小樂迷們是不是都跟在大人后面忙著準備過年?是的,雖說水果天天有,可過年就想吃點新奇的;雖說伙食花樣常新,但過年就要準備些傳統的;雖說美酒是屬于大人的,可聚會是屬于孩子的。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先生創作的《晚會》就充分展現了迎新春時歡樂、忙碌的場景。
《晚會》原來是一首名為《鬧新春》的鋼琴曲,創作于1934年,1940年改編為管弦樂曲。1949年,為迎接全國解放,作曲家將它改編成管弦樂組曲,題名《晚會》,并作為組曲的第一樂章。
這首樂曲,在出色表現民族樂器音響、吸收西北鑼鼓音調和節奏特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音樂的表現力,使各聲部層次清晰可辨。
小樂迷們,快掃一掃二維碼,回復“晚會”,一起來聽一聽吧!
第一樂段
第一樂段由三個小段落組成。
樂曲一開始,樂隊合奏,鼓樂齊鳴,預示著晚會開始了。第一樂句以鑼鼓開場,伴隨著強烈的定音鼓、中國鼓和鈴鼓聲。前兩小節的樂句具有引子的特征,一頓鼓、鑼、镲,音樂有了強勁的推動感,那節奏真像我們過年時興高采烈的心情。
聽出來了嗎?笛和單簧管在第二樂句加入進來,演奏主旋律。主旋律演奏的力度逐漸變強,是人們心中對新春越來越強的期待吧?
第三樂句中木管和弦樂的演奏對比鮮明,正如春節前夕,人們緊鑼密鼓的籌備。
“爺爺奶奶,快一點啊,超市的好東西都給人家買光了。”
“別急別急,好東西多著呢。”
第四樂句由短笛、長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表現了熟人相遇,討論如何過年的歡樂氛圍。
“大貓,你堂姐一家回來過年嗎?”
“他們要就地過年,說等疫情好了,有的是機會團圓。”
“是啊,疫情總會過去!”
第二小段力度先強后弱,是長輩們為了做年夜飯,搶著要在廚房里大顯身手的場景吧?
作曲家在第三小段創造性地運用了民間鑼鼓節奏,大鑼鼓高亢粗獷,小鑼鼓細膩輕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聽,歡慶鑼鼓的回聲模仿得多像啊。大小鑼鼓分毫不讓,把全曲推向高潮——咱中國人過年就是這么熱鬧!
第二樂段
第二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復,熱鬧歡樂的氣氛更為濃烈。末尾,所有的樂器一起演奏,樂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這種結束方式,給人一種即將有旋律再次響起的期待。這不就像新年嗎?新的希望、新的目標和新的征途,即將啟幕。
小樂迷們,當樂曲結束時,你們的新年愿望是不是更加強烈了呢?
明日大師
《晚會》是一首管弦樂曲,一般由管弦樂隊進行演奏。你們知道樂隊在舞臺上是怎樣分布的嗎?
管弦樂隊一般由弦樂器、管樂器(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組合而成。
指揮一般在舞臺前側中心位置,以指揮為參照物,樂器組基本上是這樣排列的:弦樂組音色柔美親切,離觀眾最近,從指揮的左邊起,依次是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往后是“色彩樂器”豎琴、木琴、鋼片琴等;最后就是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管樂器中,銅管樂器音色洪亮,放在最后一排,木管樂器音色渾厚飽滿,在銅管樂器前面。
小樂迷們,有興趣的話,快來動動手,試著用樂器代替文字畫畫這張分布圖。要提醒大家的是,樂器組的位置會因曲目或是指揮、作曲家的要求不同而不同。
今日主場
認識這兩件樂器嗎?它們是“兄弟倆”,長得真像呀!
上面是雙簧管,音色柔和,適合抒發憂郁的情緒,素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它外觀呈圓錐形,吹嘴細長,主要由雙簧片組成。在演奏時,嘴唇需要呈“O”形,并含著簧片發聲。
下面是單簧管,又叫黑管,高音區嘹亮明朗,中音區純凈優美,低音區渾厚豐滿,有“戲劇女高音”之稱。它主要由鳥嘴型的吹口和圓形空心的管身組成,用一個簧片發聲。
這兄弟倆地位顯赫,特別是單簧管,在管樂隊中占據主導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