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騰
2022年6月2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下文簡稱《行為規范》)。《規范》共十八條,明確了網絡主播在提供網絡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的31種行為。對于需要較高專業水平(如醫療衛生、財經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內容,主播應取得相應執業資質,并向直播平臺進行執業資質報備,直播平臺應對主播進行資質審核及備案。那么這對直播電商有何影響呢?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表示,對于主播而言,《行為規范》明確了主播的范圍邊界,除了常規意義上的主播之外,上傳音視頻節目形式發聲出鏡的人員(例如B站up主)及虛擬主播也都納入了范圍之內。同時《行為規范》中針對目前網絡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列出了31項網絡主播在提供網絡表演和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的行為,為主播行為劃定了底線和紅線。
李旻進一步解釋,近年來,隨著網絡直播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直播節目大量涌現,網絡主播的數量飛速增長。2022年初至今,相關部門已多次發文規范網絡直播行為,如《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平臺游戲直播管理的通知》《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等文件,但上述文件多為偏平臺側的措施,本次《行為規范》的發布,屬于直接針對主播側的措施。網絡主播因其進入門檻較低,必然導致其素質良莠不齊,在龐大的主播基數下,主播的負面行為屢見不鮮,如傳播低俗庸俗內容、散布虛假信息、誘導性消費和大額打賞、偷漏稅等,已經成為主播行業的通病。《行為規范》此時發布,能夠提高主播的整體素質,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行業,促進直播產業的健康發展。
李旻認為,對于專業水平較高的直播內容,設定一定的準入門檻。對于屢教不改的網絡主播,直接列入“黑名單”。針對直播電商領域而言,將主播帶貨行為與主播的執業資質和后續發展掛鉤,可以一定程序上解決直播電商領域的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虛假宣傳、偷稅漏稅等問題,讓帶貨主播在選品時履行充分的審核義務,在推薦后按規納稅,能夠有效規范直播帶貨野蠻生長的亂象,促進主播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如今直播帶貨已經逐漸成為電商新常態,直播賽道上孵化了一批主播如薇婭、李佳琦、雪梨、張大奕、羅永浩、辛巴、瑜大公子等,也誕生謙尋、美腕、宸帆、交個朋友、遙望網絡等MCN公司,同時淘寶、京東、拼多多、蘑菇街、唯品會、B站和小紅書等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布局直播業務;抖音、快手也快速崛起。我國直播電商行業多層次競爭格局正在形成。自去年以來,薇婭、雪梨兩大頭部主播因稅務問題退出公眾視線,李佳琦在“618”前夕“消失”,因此對于主播在各方面的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直播電商需要在監管的“韁繩”下,方能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