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墨墨說,所有的興趣班絕對不能安排在周日,“周日是我的自由日,我的周日我做主。”
編程、寫字、籃球……這些課程一一敲定時間后,畫畫課實在擠不出時間了。
“要不,畫畫課我們不上了吧?”
“絕對不行,我要上。”
“那時間怎么安排?”
墨墨稍加思索,略帶痛苦地說:“只能犧牲一下我的自由日了,放周日吧。”
我很“痛苦”地拒絕:“絕對不行!周日是你的自由日,不能壞了規矩,還是不上了吧。”
墨墨瞪大眼睛反抗:“畫畫課放周日,就這么定了!”
安排!我淡定地在他的課表“周日下午”那一欄寫上:畫畫。
走出客廳,外面喧囂的汽車聲都很悅耳。
列夫·托爾斯泰說:“我們平等地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從五年級開始,墨墨媽媽會讓墨墨自己選擇并搭配衣服,并告訴他,穿搭的原則是:適宜、舒服、得體、大方。
剛開始,墨墨免不了會搭配出奇裝異服。出去轉一圈后,他第一時間回家換衣服,“唉,今天的衣服搭配很失敗,被同學笑話了。”
墨墨媽媽順勢指導,告訴他更多的穿搭原則。墨墨聽得可比之前認真多了,聽完,他還會說:“媽媽你真厲害,愛你呀!”
劉墉說:“施于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
你做的飯菜營養豐富,但是他不愛吃,你會說他“挑食”,可你忘記了你也有很多不愛吃的食物。
你讓他去跳繩,可是他今天不想動,你會說他“懶惰”,你還記得你有多久沒跑步了嗎?
你推薦的書激發不了他的興趣,你會說他“不愛閱讀”,你一定是忘記了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認真看完一本書了。
在你看來,有問題的一定是孩子,你的所言所行都無比正確。
殊不知,這正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受到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得深——離開家庭,當孩子與他人交往時,他能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不同的主張和意見嗎?他能在與不同人的交往中,見賢思齊、優化自我,避免成為一個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的人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理應讓他懂得:每一個人都值得并應該被尊重,無論他是何種身份多大年齡,只要擁有獨立的思想,就天然地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利。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們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溫暖的養育。”
我們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夠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理解并贊成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助力家庭教育平穩進行。
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一個孩子的感情被成人忽視或否定時,他會產生困惑或憤怒的情緒,進而避免與成人交流,或使用爭吵、對抗來抵制成人對他的不尊重。尊重是親子平等交流的基礎。沒有尊重,一切所謂的交流都只不過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和壓迫。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變自然發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愛人”,是尊重人的前提。在平等的相愛中互相尊重,前行者如何,跟從者亦會如何;長者如何,晚輩亦會如何。
曉風:劉鳳華,墨墨爸爸,80后作家,安徽省作協會員,安徽省青聯委員,出版有《 聆聽青春的濤聲 》《 大學.com 》等作品。
墨墨:劉翰墨,合肥市稻香村小學教育集團岳西路校區六年級學生,書蟲一枚,愛好廣泛,完美主義追求者(輕度強迫癥患者)。
——鐘鳴:墨墨老師,合肥市稻香村小學教育集團岳西路校區執行校長,合肥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安徽省專家庫成員。
老師說
不少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幟,控制著孩子,殊不知“任何不顧及孩子感受的行為,都是暴力”。正如墨墨爸爸所說,平等地相愛并尊重才是親子關系中的“真的好”。父母如果真愛孩子,請一定理解孩子、允許孩子、尊重孩子、接納孩子,讓孩子按自己本來的樣子,閃閃發光,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