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團、阿里紛紛公布財報,根據財報披露的數據不難發現,外賣的增速在明顯下滑,而智能取餐柜則成為他們降本提效的手段之一。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網經社快評供參考。
財報顯示,美團第一季度營收462.7億元,同比增長25 %;其中,餐飲外賣業務營收241.57億元,較上年同期僅增長17.4 %。餓了么所在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務一季度營收為104.4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 %;運營虧損為65億元,經調整EBITA為-54.83億元。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示,在疫情影響、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外賣騎手新政和平臺傭金政策的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下,不論是美團還是餓了么在餐飲外賣方面不僅面臨著增速瓶頸,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成本壓力。美團本季度本不再對外披露核心餐飲外賣業務交易金額或許也暗示著其外賣業務的增長壓力。
陳禮騰表示,降本增效成為當下各互聯網企業頻頻提及的詞匯,對于外賣平臺來說,日益增加的騎手成本是筆不小的支出。而對于外賣員來說,進不去的小區(園區)、高樓層配送、找不到地址等諸多變量使得“最后一百米”成為抬高騎手成本的原因所在。在此背景下,智能取餐柜成為美團、餓了么重點布局的對象。此外,隨著我國首個《外賣智能取餐柜管理規范(T/CCA 021-2021)》團體標準正式發布,智能取餐柜的發展也步向規范化、標準化。
陳禮騰進而表示,智能取餐柜的出現,對于騎手來說,能夠節省不必要的等待時間,提升外賣配送效率;對消費者來說,能進行無接觸收餐,提升食品安全防護、防止外賣丟失、保護個人隱私等;對物業來說,可解決外賣亂放現象,減輕管理負擔。
陳禮騰認為,對于平臺和騎手來說,智能取餐柜的確有著降本提效的作用,尤其在疫情的催化下智能取餐柜的作用更加得以凸顯,但優點之外也存在諸多痛點。對于消費者來說,無形中也增加了下樓取餐、錯送、漏送等時間成本,此外,外賣存放收費問題、外賣柜的管理維護對于騎手以及物業來說都存在著成本支出。
陳禮騰進而表示,智能取餐柜的出現,讓外賣的配送多了一種選擇,但若成為騎手追求便利忽略消費者體驗的一種手段,反而得不償失。雖然智能取餐柜的推行已是大勢所趨,但參考豐巢快遞柜當前存在的問題來看,智能取餐柜能否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