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
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由此可見,“游戲是幼兒的生命”,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自2019年山東省正式開展游戲教育實驗區、實驗園建設工作以來,我園著力于開展幼兒的戶外自主游戲。所謂戶外自主游戲,就是讓幼兒在戶外活動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由交流地參與游戲過程。隨著自主游戲在我園的深入開展,教師該如何適時適當、科學地支持與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游戲顯得尤為重要。
一、游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維果茨基曾經說過:“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游戲是發展的源泉,游戲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游戲不僅帶給幼兒快樂,而且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一種學習方式,在自主游戲的基礎上發展了幼兒的身體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創新思維。自主游戲對充分調動幼兒的自主性、參與性與創造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自主游戲促進幼兒身體發展
在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奔跑、跳躍,也可以借助大型玩具器械或各種游戲材料進行游戲。在游戲中,我園的安吉大滾筒促進了幼兒的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樹屋攀爬架、安吉箱的鉆爬促進了幼兒大肌肉運動能力的發展,戶外涂鴉促進了幼兒小肌肉動作精細化能力的發展。在快樂的自主游戲中,戶外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能讓幼兒的身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自主游戲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幼兒在自主游戲中自發獲得的學習經驗提升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在自主游戲中有幼兒發現了俗名叫“臭大姐”的小昆蟲,幼兒就問教師:“它為什么是叫‘臭大姐?用手摸,手會變臭嗎?”幼兒對“臭大姐”的了解很表面,只是聽說它是臭的,對它是否真的臭非常好奇。教師通過“動物的自我保護”這節活動,與幼兒共同了解“臭大姐”為什么有時候是臭的,有時候是不臭的,從而明白了這是“臭大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梧桐樹上掉落的“小球球”也變成了幼兒的研究對象:“這到底是法桐的果實,種子,還是花呢?”于是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研究,通過上網查資料,向有關專業人員請教,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后得知,原來春天的那些小球球是花,后來花落了,到了秋天這個小球球就長成種子了。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無意間的探索促進了幼兒的認知發展。
(三)自主游戲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在自主游戲中,即使沒有教師的引導與參與,幼兒依舊會在游戲中產生交流、分享、合作、互助等與人交往時必不可少的行為。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玩伴、自主設置游戲情境,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幼兒之間更容易展開深層次的人際交往和互動。在戶外游戲時,中班的幼兒在隱秘的帳篷底下進行一系列的醫院游戲。只見一個小男孩躺在排椅上,一個女孩則蹲在他的跟前,把男孩的衣服撩起來,時不時問道:“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只聽男孩說:“肚子不舒服,吃壞肚子了。”女孩把事先準備好的醫用工具——樹葉放在男孩的肚臍眼上,給他注射藥物,蹲在椅子上的另一個小女孩則幫著醫生一起給男孩看病,女孩讓男孩張開嘴巴,拿著樹葉看看男孩的嘴巴里有什么問題。這時,女孩小護士對筆者說:“老師,這是醫院,你可以進去看看。”隨后女孩醫生反駁說:“老師,醫院里有病毒,不能進去。”筆者就站在原地,繼續觀察他們的游戲。只見醫院的醫生在不斷增加,拿著樹葉去給病人看病,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這個游戲中,中班的幼兒游戲水平大大提高,游戲內容豐富多樣化,出現了以物代物等行為,他們把隨手可摘的樹葉當做看病的工具,把在醫院見到的場景,即積累的生活經驗融入自己的想象,運用到游戲中,他們會尋求群體關注,進行合作游戲,游戲內容、游戲材料、游戲規則、游戲中所有的一切都由他們控制,他們從中感受和觸摸到遙遠的世界,并得到快樂和滿足。
(四)自主游戲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發展
自主游戲中,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自由支配時間、自主交流分享,沒有外在的壓力和束縛,幼兒在和諧、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展開聯想和想象,能夠有效激發創造潛能。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無形中為幼兒創造了各種解決問題的機會。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比如,在玩滑索的游戲時,有的幼兒產生疑問:“為什么有人能夠滑到對面?有人滑到中間或者滑一會就不動了?”幼兒由此開始了研究,原來是把手一側的“橡膠外套”脫落,導致他們在滑行時很難對稱握住把手導致滑到一半就會停止。幼兒在觀察滑索的把手時發現了滑輪,又問:“什么是滑輪呀?”于是,幼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筆者找到了關于滑輪的動畫,通過形象的動畫讓幼兒知道滑輪可以很輕松地將重物提到高處,滑輪由中間的軸、輪子組成,媽媽的晾衣架上有滑輪,國旗上、起重機上有滑輪,滑輪有定滑輪和動畫輪,這豐富了幼兒的經驗。
二、教師對幼兒自主游戲支持與引導能力的重要性
幼兒教師游戲支持與引導的能力是指在科學游戲觀的指導下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條件,并能有效觀察和支持幼兒的游戲,推進幼兒在游戲中獲得高品質發展的能力,是教師保教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幼兒教師要“提供符合幼兒興趣需要、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的游戲條件”“充分利用與合理設計游戲活動空間,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引發和促進幼兒的游戲”“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游戲,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滿足”“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具有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的專業能力。
三、提升教師游戲支持與引導能力的策略
(一)教師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游戲觀
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他肯定了游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讓教師認識到游戲不僅是幼兒的需要,也是幼兒的權利。《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由此可見,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在“玩中學、做中學。”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游戲觀。新學期到了,幼兒園戶外又增添了新玩具——安吉玩具大滾筒。小班幼兒第一次見到大滾筒是感到新鮮的。一學期下來,幼兒從開始的不會玩到后期解鎖大滾筒的各種玩法,整個過程,充滿了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幼兒在解鎖滾筒的玩法中,教師沒有規定滾筒固定的玩法,而是鼓勵幼兒在自主創設的游戲情境中創新、挑戰滾筒的新玩法。于是,幼兒發明了單人推著跑、兩人合作“捉迷藏”、多人“趕小豬”“打地鼠”“鉆山洞”“運貨物”“環游世界”、滾筒對抗賽、比比看誰滾得快、保齡球“打鼓”等新游戲,從而實現了滾筒的“一物多玩”。
(二)教師培養游戲精神
游戲精神是從游戲過程中抽象出來的、概括反映游戲內在品質的精神特質,它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教師在引導幼兒游戲時,一方面要摒棄自身高高在上的身份,縮小年齡差距,站在幼兒相同的水平與高度。另一方面,教師要具有樂觀、幽默、親和的形象。當幼兒和教師分享自己搭建的“建筑物”、自己的成功以及身邊的小故事時,蹲下身子,耐心地傾聽,面帶微笑給幼兒積極的回應。當教師應邀進入幼兒的游戲中時,要充分利用這個絕佳的機會,通過多種方式與之互動,從而更有效地提高游戲的水平。當然,除了有效的干預,教師也要及時地退出幼兒的游戲。針對幼兒的游戲需求和行為,尊重并理解接納幼兒游戲過程中的各種表現,以積極的態度和游戲精神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支持與引導幼兒的自主游戲,助推幼兒高品質游戲發展的能力。
(三)教師提升玩具材料分析的意識和能力
材料是體現幼兒園游戲教育價值的重要載體。在幼兒進行游戲前,教師要對玩具材料進行操作體驗與分析,觀察幼兒對材料的選擇與使用,和班級或級部教師進行交流與分享,進一步提高玩具材料的適宜性,從而更好地讓玩具材料支持幼兒的游戲活動。在自主游戲中,教師不設定游戲玩法,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決定玩什么、如何玩,讓幼兒自主探索的空間無限加大,更能激發起幼兒的操作積極性與探究欲望。在戶外搭建活動中,只見四個小男孩一起合作完成了幼兒園的造型搭建。他們在搭建好之后,舒舒服服躺在臥室的小床上休息,幼兒已經可以熟練地運用最簡單的平鋪、架空、壘高來搭建乘涼的地方,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了自信,可以大膽地選用材料,并且對自己搭建的作品感到成就滿滿。對此,教師可以進行進一步思考:碳素積木類型單一,如何再這些積木的基礎上增加花樣?碳素積木還能和什么器械一起玩?
(四)教師提高觀察與解讀幼兒游戲的能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且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標準》第29條指出,教師應該“掌握觀察、談話、記錄等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作為教師專業知識的一部分,教師應掌握不同年齡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了解幼兒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掌握應對的策略與方法。一般來說,觀察游戲,主要是觀察游戲中的幼兒:1.游戲主題。幼兒游戲的主題是什么?是怎么確定的?主題與生活、與教育教學有什么關系?2.對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游戲過程中是怎樣使用材料的?是否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能否解決材料不足的矛盾和沖突?3.游戲中語言和交往的發展。幼兒在游戲中的表達和交流如何?游戲中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遇到沖突矛盾能否自己解決?4.對游戲規則的理解和遵守。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是否能控制自己,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發生沖突時,能否協商解決?5.游戲的持續時間與游戲興趣。幼兒的游戲時間持續的長短如何?游戲過程中表現出的投入程度如何?通過觀察,進一步分析幼兒現在的游戲水平以及如何更好地助推幼兒的游戲發展。
所謂解讀,是指透過幼兒的行為去分析、評判幼兒的發展及其緣由。會觀察的教師能通過幼兒在游戲中語言、行為方式、同伴交往情況以及對材料的使用情況,比較準確地判斷出幼兒的動作、語言、認知能力、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及和同伴存在的個體差異。比如,在自主游戲時,小班的赫赫創新了小木墩的玩法,把小木墩一個挨一個排列在一起變成了“另類”的獨木橋,吸引了許多幼兒的加入,當其他幼兒出現“破壞搗亂”的行為時,赫赫沒有大吵大鬧,而是和小朋友一起合作相互配合重新擺放。赫赫在擺放的過程中,創新了木墩獨木橋的擺放方向,由橫向變為縱向、單排獨木橋變成寬寬的雙排橋。通過解讀,教師可以了解到赫赫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并且樂于和同伴一起游戲,對于出現的搗亂行為,赫赫沒有大聲哭鬧或與同伴發生爭執,他能夠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赫赫的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創造性,他把木墩排列在一起變成了小橋,橫橋變縱橋,獨木橋變成寬寬的大橋。那么,對于角色游戲和表演游戲的分析應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表征行為,對建構游戲的分析應更多地關注幼兒的構造行為,而合作行為和規則行為是所有游戲都應該關注的。如果是旁觀者做觀察記錄,還可以分析游戲環境(包括游戲空間、游戲材料、游戲時間等)和教師介入指導的適宜性。
(五)教師重視游戲后的評價和反饋
客觀的評價能夠衡量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助推幼兒參與游戲積極性的提高。因此,教師要重視游戲后對幼兒的評價與反饋。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回顧本次游戲中自己和同伴的表現,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輔助記錄文字,通過繪畫和書寫的方式去幫助兒童建構、闡明新的觀點。這是提升幼兒游戲水平的方式,在一次一次的積累中幼兒就會慢慢發現自己在進步、在成長。
四、結語
總之,幼兒教師應提高自身對幼兒自主游戲的支持與引導能力。通過用心觀察和傾聽,真正看見幼兒、發現幼兒,從而讀懂幼兒,理解幼兒,從客觀的“想當然”中走出來,慢慢形成兒童視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才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學習狀況,評估他們的需求給予適時適宜的支持,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
注:本文為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重點集體課題“提升幼兒園新教師支持幼兒游戲能力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JZ013)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