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淺
國慶節假期,我去參加了好朋友仁姑娘的婚禮。婚禮的舉辦地在新郎勛先生的家鄉,這里山巒疊翠,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住在一起,房屋依山而建。在這個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的小鄉村,不同的民俗風情交織融合在一起,自成一體。
我第一次來這兒,是為家里堂姐送親至此,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情。一是新郎家當日安排的喜宴開席后,菜也上了,但遲遲不給大家分碗,每個人僅有一雙筷子與一個小瓷勺,吃飯過程中也沒有一個人主動要碗。二是宴席中途突然鳴放鞭炮,全體賓客起立,而后每一桌陸續端上三道圓子菜。當時我還以為是有重要長輩到了,放鞭炮以示迎接,后來才明白是這道菜的緣故。圓子寓意團圓、和諧、美滿,因而鳴放鞭炮以示意義重大。管中窺豹,僅圓子菜即可感受到熱鬧喜慶的傳統婚俗里蘊含著的隆重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無論是現在流行的中西融合的婚禮形式,還是沿襲傳統婚俗的地方婚禮形式,都將儀式感注入到了一對新人身上。親朋摯友、四方來賓帶著滿滿的祝福齊聚一堂,見證一對新人人生里重要的一刻,神圣而又富有溫情與感動!
我和仁姑娘的朋友們可不光光是來觀禮祝福的,還要盡己所能去擔任一些角色,減輕新人的負擔。例如,梅等三人貼心地準備早餐;盈代保管禮金;娟負責給新郎勛先生上妝,隨時替新娘仁姑娘補妝;我則是替大家拍照,定格下這些美好的瞬間;我們還一起想接親游戲。
迎親當天,仁姑娘一大早便來到化妝處拾掇妝容,因傳統婚禮的禮服是紅底緞繡金紋的秀和服,所以妝面及頭飾也得精致端莊。整個上午,我們都同新娘在閨房中說笑準備,來賓在開席前陸續來看望即將出嫁的新娘,長輩給紅包以示祝福,小朋友爭相圍繞在新娘子的周圍,一個個都在夸新娘好看。
中午十一時許,新郎勛先生帶著他的男伴們迫不及待地來接親了。忙碌的閨房瞬間化為堵門討紅包的熱鬧場面,大人小孩紛紛上陣,希望沾沾喜氣。過五關斬六將,新郎勛先生在親朋的助力下順利進入閨房。緊接而來的問答環節、默契拷問環節以及真情告白環節將閨房里的氣氛推向高潮。看著新郎、新娘幸福的笑容,賓客們都樂在其中。
吉時已到,鞭炮齊鳴,新郎新娘行完禮后,新娘蓋著紅蓋頭,由福壽兼備的牽娘攙扶著上車。娘家親人紛紛搶著上車送新娘最后一程。至新郎家,牽娘扶新娘下車。新娘同新郎一起先入宗族祠堂拜祖先,再入洞房。夫妻并坐喝好順茶,行合巹禮。次日新人謁舅姑,三日內夫妻結伴回娘家探親。整個婚禮至此圓滿落幕。
這里的喜宴講究長幼有序,婆家會將新娘家來的兄弟姐妹及長輩奉若上賓,婚禮的每一個環節都儀式感滿滿。這場傳統的婚禮讓我領略到了滿滿的儀式感,充滿感動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