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青
上周末,小王夫婦帶著3歲的兒子歡歡到動物園游玩。走了一會兒歡歡就喊累,不愿意走了。小王看歡歡撒嬌,也不寵著,拉著歡歡的手腕就往上提,想把他拉起來。誰料歡歡哇一聲哭了。歡歡媽媽慌忙去看歡歡的手腕,外表看上去沒有任何異常。但歡歡抱著被牽拉的胳膊怎么也不讓大人動。過了一陣,歡歡逐漸不哭了,夫妻倆以為沒啥問題了?;氐郊抑?,吃晚飯時歡歡仍然不愿意主動伸手。見此情景,夫婦倆才慌忙帶他到醫院就診。經骨科醫生檢查,歡歡被診斷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脫臼。經手法復位,歡歡的胳膊才活動自如。
從解剖結構上來看,人的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尺骨和橈骨小頭組成。當肘關節做旋轉運動時,橈骨小頭總是圍著尺骨轉。為了防止橈骨小頭在旋轉的時候脫位,尺骨上有一條環狀韌帶緊緊套住橈骨小頭。
4歲以下的孩子,肘關節的韌帶和關節囊發育尚未成熟,環狀韌帶比較松弛,不能結實穩定地箍住橈骨小頭。當肘關節伸直、前臂內旋時,如果受到牽拉,橈骨小頭就會從環狀韌帶內脫出,環狀韌帶卡在橈骨小頭與尺骨間,即發生了橈骨小頭半脫位。
一般來說,容易造成橈骨小頭半脫位的原因主要有這些:
牽拉不合適的牽拉是導致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最常見原因。家長幫助孩子上臺階、上樓梯或避免摔倒時突然用力向上牽拉孩子手腕,或大人把哭鬧的孩子拉拽起來,往往容易導致孩子橈骨小頭半脫位。
穿脫衣服穿脫衣服是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的另一常見原因。家長幫孩子穿脫衣服時往往會把孩子的手往上拉,這個動作也容易導致孩子橈骨小頭半脫位。
翻滾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翻滾,上肢被壓在身體下方,隨后出現疼痛、不肯活動的表現,常提示橈骨小頭半脫位。
在生活中,孩子一旦出現以下癥狀,家長就要高度警惕孩子是否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手臂拒絕活動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后,孩子通常立即啼哭,受傷的上肢往下垂,不敢活動,尤其是不肯將手臂上舉及旋轉。孩子往往還會用正常的胳膊抱著受傷的上肢。
喊疼因為孩子言語表達能力有限,常常不能描述清楚具體的疼痛部位,有些孩子只會說手或其他地方疼。盡管孩子說不清哪兒疼,但他們往往會拒絕活動患肢。
手臂活動不佳隨著受傷時間的推移,孩子的疼痛會有所好轉,甚至能輕微活動患肢。但孩子往往還是不敢用力或旋轉受傷的胳膊,或者表現出受傷胳膊活動不靈活。這種情況家長應引起重視。
如果出現上述情形,家長要考慮孩子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的可能。如果孩子的橈骨小頭長期處于半脫位狀態,一直未予處理,時間長了不僅復位困難,甚至會影響以后肘關節的功能。孩子的骨頭發育不成熟,關節間隙比成人的寬,如果有橈骨小頭半脫位,X線攝片一般無法判定。有經驗的骨科醫生主要靠牽拉、穿衣、翻滾壓傷等病史,結合手臂檢查情況做出診斷。
手法復位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復位前孩子出現問題后最好到醫院請骨科醫生給予診斷與治療,在復位前要排除其他損傷的可能。孩子切忌隨意活動患肢,否則會加重病情。
復位中半脫位通常不會自愈,需要進行復位操作。復位過程看起來很簡單(旋轉屈伸一下,孩子就能正?;顒恿耍?,但需要一定技巧。為了防止漏診、誤診和操作錯誤,家長千萬不可“照葫蘆畫瓢”。
復位后復位后一般不需要任何固定,孩子會立即停止哭鬧,患肢可以活動。最簡單的檢查就是看患肢能否靈活上舉。
有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后,就算有效復位了,會不會復發或留下后遺癥呢?事實上,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后如果再次牽拉或擠壓,仍然會復發。但隨著生長發育,孩子6歲以后橈骨小頭和環狀韌帶發育基本成形,半脫位極少再復發,一般也不會出現習慣性半脫位。但是,家長仍要避免用力牽拉小兒的肢體,防止再次脫位的發生。
預防是關鍵,而預防的重點是讓家長學會正確牽拉孩子。
牽拉姿勢家長在和孩子嬉鬧及上下臺階時,不宜提拉孩子的手臂。家長在牽孩子的過程中不要讓孩子的手臂過于伸直,大人身體可以稍微向孩子這邊傾斜,以防止孩子上肢被完全拉直。讓孩子的手自然握在家長的手中,保持水平或傾斜的輔助牽拉。
牽拉力度橈骨小頭半脫位往往是橈骨被突然過分牽拉及旋轉導到的,因此,家長在牽孩子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力度,切忌過分用力牽拉,牽拉中尤其注意不要旋轉孩子的胳膊。在上下臺階的過程中,家長應放慢腳步,盡量不用力拉孩子。穿脫衣時舉起孩子的胳膊,家長不要用力以及旋轉,動作宜緩慢輕柔,可以讓孩子自己伸手或舉起胳膊,切不可在孩子不配合時強力進行。
牽拉速度家長切忌一把拉起坐在地上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抱起來。
編輯 | 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