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博物館日(每年5月18日)就要到了,聽聞好幾家博物館都派出了各自的“美味擔當”,想通過它們來“饞饞”大伙兒呢!準備好了嗎?現在就請各家“美味”依次出場吧!
開始一頓鮮美的螃蟹大餐之前,你可以先來幾顆核桃、紅棗、花生、瓜子墊墊胃;餐后,再來一點兒石榴、荔枝、櫻桃解解膩吧!
如果你是一位素食愛好者,那么我可能更適合你的胃口。望著酸甜可口的柑橘、桑葚、櫻桃,以及酥脆的核桃仁等堅果,你是不是已經饞得流口水了呢?
這兩盤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美味”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像生瓷。注意啦,是像生瓷,不是象聲詞哦!像生瓷,是一種模仿生物的瓷器,有時也特指模仿花果或動物形象的瓷器。清朝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一批動植物、果品主題像生瓷,無論是形態還是質感,均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美食還得講究有葷有素,營養搭配。瞧,我的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色澤誘人,是不是像極了傳統名菜東坡肉呀?
一頓飽餐之后,再來一碗清水煮白菜,真是清香爽口!
這是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件玉“美食”,均為清朝時期的文物。肉形石取材于一塊瑪瑙石,原石經過工匠的精雕細刻和表面染色工藝后,便成了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而翠玉白菜大家更是不陌生了,白菜代表清清白白,菜葉之上的蟈蟈兒寓意多子多福。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是一顆水靈靈的紅皮蘿卜,他是一顆鮮嫩的大白菜,我倆最大的特點就是新鮮。你仔細看,我的葉子上趴著一只蟈蟈兒,根部的須上還掛著些許“泥”,簡直就是剛剛從地里被拔出來的模樣。而大白菜呢,鮮嫩得連瓢蟲和蟈蟈兒都不舍得離去呢。
這是兩件來自河南博物院的清朝牙雕文物。我國的象牙雕刻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項藝術在清朝達到鼎盛時期。
如今為了保護大象,我國全面禁止國內商業性象牙貿易,買賣象牙及其制品,均屬于違法行為。
細心的“紅粉”一定發現了,這幾件文物都出自清朝。除了這一時期的人們在審美上追求逼真的效果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多種工藝經過漫長的發展與沉淀后,在清朝到達了其頂峰時期,而且工匠們也具備了生產出這種仿真藝術品的技術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