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佃水
“萬國來儀”的盛唐,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華麗雄武的美妙樂章。其間日本“遣唐使”來華更像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給后人留下了許些趣話。
在說遣唐前,先說說唐朝之前的日本。飛鳥時代的日本是個非常善于學習的好學生。當時正值隋朝,日本攝政王圣德太子便向中國派出了遣隋使。遣隋使們經歷九死一生,攜帶禮品和國書遠涉重洋到達了中國。但因其國書中“日出處天子至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語句,令中央帝國傲嬌無比的隋煬大帝感覺很是不爽,竟然拒見日本使臣(有說見了面的)。日本使臣本抱著滿腔熱血來朝,卻碰了個灰頭土臉。
日本遣隋使來華主要想修學佛法。雖然煬帝龍顏不悅,但該辦的事還是都辦了,并允許部分使臣留了下來,認真在華學習和研修。其后日本又派遣了四批使臣來華,據說收獲都頗豐。
通過派遣五次遣隋使,聰明的日本人真正嘗到了學習的甜頭,舉國呈現出了政通人和、文化繁榮的好局面。朝野上下對中華文化更加仰慕不已,掀起了摯愛中華文化的熱潮。其中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埋首于中華文化的知識海洋里,頓覺時光飛逝,若白駒過隙。還未及回國,哪想中華帝國改換門庭,在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盛世的大唐向全世界敞開了它博大溫暖的懷抱。日本政府當機立斷,決定組織更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并攜帶留學生、留學僧來中國。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共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公元894年,日本準備再次派遣唐使來華,已經任命了菅原道真為遣唐正使,但是因為他的死命諫阻,日本遂從此正式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日本派遣遣唐使來華一趟十分不易,財力負擔相當沉重,且旅途兇險無比,史載只有一次來回平安。所以,被選中遣唐使雖無上榮耀,但有生命之憂;再則歷經200多年的中日交流,日本把中國的各種“絕活兒”已經學了個遍;而且唐朝安史之亂后國力日衰,日本中止遣唐的決策無疑是果斷的。
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干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一流人才,而且相貌堂堂,舉止言辭也是出類拔萃者。大唐政府對待遣唐使那也是相當優渥的。只要入了境,夷人學者們的衣食住行就都有政府承擔了。唐朝也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啊,因為太有錢了。留學生一般都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所有的費用都由鴻臚寺供給。那時來唐留學的學生(日本還不是第一,新羅最多)是從古至今最幸福的學子,沒有之一。
遣唐使們來大唐歷經千辛萬難,因此他們也會帶來一些貨物,與唐人進行交易掙點錢,但唐政府嚴令夷人帶回唐朝書籍和貴重物品。作為變通,像精明的日本人會招募漢地(還有中亞等)的能工巧匠帶回國,現日本各地仿唐建筑如此之多也就不難理解了。
查閱典籍可知,日本派遣華使早有跡可循。在漢朝時期,日本就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經常往來,隨著漢朝日益強大,逐漸將這些小國消滅,日本轉而跟中國進行交往,當時的日本也處于戰火紛飛時期,不過不影響與漢朝的交往。最值得注意的一次是東漢光武帝時,位于日本九州的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仍是日本的國寶。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隨著唐朝衰亡及前文菅原道真的死諫,加之派遣遣唐使使華費用高昂,又由于日本不斷遭到新羅以及奄美島海盜的襲擊,在經歷過最為嚴重的“刀夷入寇”之后,日本頒布了“渡海制”,禁止民間私自下海。至此日本對外的主動學習交流宣告結束。只剩下少數不怕死的日本僧人還前赴后繼地前往中國和新羅,繼續求學并將藝術、音樂等文化帶回倭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學歷史課本上曾講過的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都曾經是日本遣唐留學生之一員,且他們在華殫精竭慮地“研覃經史,賅涉眾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歷經磨難,終成一代賢臣翹楚。阿倍還曾歷侍唐玄、肅、代宗三朝,為人謙和,政績顯赫,以異國之人能任秘書監兼衛尉卿(從三品),直至成為掌管實權的安南節度使等地方諸侯,權傾一方,甚至死后還被追贈為潞州大都督。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