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可以對不同地域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利用和保護。根據巖石和土壤的種類、巖石的裸露程度、水資源分布與利用情況、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選擇性需求等,將整個田東縣生態系統劃分為7個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并提出對每個區域采取不同的利用與保護措施,以期保護并豐富田東縣的生物多樣性。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區劃;利用;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2–0034–03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中生態質量優劣的一個評價指標,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們的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任何一個物種一旦滅絕,便永遠不可能再生。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十分必要[1]。保護、建設好生態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2]。根據巖石和土壤的種類、巖石的裸露程度、水資源的分布和可利用的情況、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選擇性需求等情況,將田東縣劃分為七大生物多樣性區域,并對各個區域的概況、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分別進行了闡述,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利用和保護性措施,以期對保護和豐富田東縣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
1 田東縣生物多樣性區域劃分的依據
1.1 巖石和土壤的種類
不同的巖石種類,其風化后形成的土壤質地、酸堿度不一樣,這些土壤上分布的植物、動物的種類、數量及結構也會出現明顯的差別。
1.2 巖石的裸露程度
巖石的裸露程度能夠反映植被覆蓋度的高低,對植物和動物的種類、數量及結構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1.3 水資源分布與利用情況
水資源的分布是否均勻和水資源的可利用情況,會影響植被和動物對水分的需求及其分布的范圍和數量。
1.4 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可改變植被的種類、分布及其結構,對野生動物直接造成干擾,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發生改變。
1.5 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選擇性需求
人是生物多樣性的主宰,可根據人的需求逐步改變生物多樣性的狀態,使之更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2 田東縣生物多樣性區域的種類
2.1 Ⅰ區
2.1.1 概況 此區位于田東縣西南部,東經106°53’22”~107°04’21”,北緯23°18’20”~23°28’15”。南與天等縣交界,西與德保縣交界,北、東與II區交界,面積214.59 km2。此區多為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少數為海拔600 m以上的中低山地,海拔最高的是摩天嶺,主峰海拔為717.8 m。巖石以頁巖、沙頁巖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少數分布有赤紅壤。天然林分布有大葉櫟、栓皮櫟、楓香等72種喬木。灌木有余甘子、蕃桃、桃金娘等31種。草本植物有五節芒、芭芒草、鐵芒箕等60多種。人工林有松樹、杉樹、桉樹等。在天然林和松、杉人工林占比較大時,野生動物主要有云豹、豹貓、小靈貓、紅原雞、眼鏡王蛇、舟山眼鏡蛇、百花錦蛇、鬣蜥等46種珍惜瀕危野生動物,其中,兩棲類有1種、爬行類13種、鳥類20種、獸類12種[3]。
2.1.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環境生態的影響 該區域人工林面積多,天然林少。原有的松、杉人工林正逐漸被桉樹林取代。該區域原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1種,由于桉樹林下不利于很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很多野生動物被迫轉移到其他區,很多的小溪流來水量減少,有些小溪則已斷流,旱季區內人畜飲水出現困難。
2.2 Ⅱ區
2.2.1 概況 此區整體位于田東縣南部,東經106°52’22”~107°23’01”,北緯23°19’22”~23°38’09”,其西部與德保縣交界,南部與天等縣和Ⅰ區交界,東、北部與Ⅳ區交界,面積662.38 km2。此區多為海拔500 m以下的巖溶山地,少數為海拔600 m以上的中低巖溶山地,巖石以石灰巖為主。天然林分布有峴木、高山榕、小葉榕等30多種喬木。野生動物主要有云豹、豹貓、獼猴、眼鏡王蛇、舟山眼鏡蛇、三索錦蛇等45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畜飲水基本依靠抽取地下泉水或建設山塘、水柜儲蓄雨水。因此,缺水是該區最大的問題。
2.2.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該區是田東縣境內最大的巖溶山地,其生物多樣性的豐富與否對田東森林的覆蓋率和生態安全影響巨大。通過多年來的石漠化治理,該區域的平緩山地已基本實現全面綠化,目前尚未實現綠化的地方基本位于山頂上幾乎沒有土壤且氣候十分惡劣之處,無法依靠人工營造林的辦法增加植被的覆蓋度。該區域內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1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1種,如此眾多的國家級保護植物和動物集中存在于該區,是其他生物多樣性區域所沒有的。因此,該區域是田東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中之重。
2.3 Ⅲ區
2.3.1 概況 此區位于田東縣東南部,東經106°52’22”~107°24’43”,北緯23°24’11”~23°39’28”,東、北與Ⅳ區交界,南、西與Ⅱ區交界,面積290.11 km2。此區多為海拔300 m以下的丘陵山地。巖石以頁巖、沙頁巖為主,其次為沉積巖。土壤以紅壤為主,少數分布有赤紅壤。天然林,分布有大葉櫟、栓皮櫟、楓香等60多種喬木。灌木有桃金娘、野牡丹、灰毛漿果楝、白背桐等30多種。野生動物主要有云豹、豹貓、小靈貓、眼鏡王蛇、舟山眼鏡蛇、虎紋蛙等43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其中,爬行類12種、鳥類20種、獸類11種。
2.3.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右江河、達臘河沿河一帶尚有一定面積的水田和相對平緩的旱地,以種植芒果、香蕉、甘蔗、水稻為主,是本區域或從相鄰的Ⅱ區而來的野生動物的覓食場所。該區域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9種,也是比較重要的野生動物的保護地之一。此外,靠近右江河一線有南昆高速,中部還有一條即將建成的縱貫南北的田東至大新高速。因此,保持和增加區域的綠化美化是非常必要的。
2.4 Ⅳ區
2.4.1 概況 此區位于田東縣中部,東經106°58’01”~107°24’34”,北緯23°26’11”~23°44’31”,東與平果市和Ⅴ區交界,南與Ⅱ區交界,西與田陽區交界,北與Ⅵ區交界,面積341.28 km2,為河谷沖積平地,巖石為沉積巖,土壤以沖積土為主,少數分布有赤紅壤。為田東縣農業重點保護區和縣城城市建設規劃的重點區域。旱地多分布有芒果、香蕉、蔬菜等植物,水田則以水稻為主。人工林是芒果林。野生動物主要有豹貓、白鷺、野鴨、燕子眼鏡王蛇、舟山眼鏡蛇等30種,其中,爬行類11種、鳥類12種、獸類7種。豹貓、眼鏡王蛇、三索錦蛇、虎紋蛙是國家Ⅱ級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右江河沿該區縣邊緣穿過,是該區域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取水河道。有魚梁樞紐工程。
2.4.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該區是田東縣交通、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其綠化程度對吸收粉塵、降低噪音、凈化空氣、降低溫室效應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右江河道水資源的豐富有利于魚梁樞紐的發電、船舶航行和農業灌溉。南百二級公路東西向從區域中心穿過,計劃建設的百色大道也將呈東西向從區域的北部穿過,在建的巴馬至田東高速公路自北向南從區域中偏東穿過,是西南交通的重要樞紐。因此,該區域的綠化美化顯得非常重要。
2.5 Ⅴ區
2.5.1 概況 此區位于田東縣東部,東經107°21’18”~107°24’48”,北緯23°26’45”~23°37’52”,東部與平果市交界,西南部與Ⅳ區交界,西北部與Ⅵ區交界,面積73.92 km2。此區多為海拔600~800 m的巖溶中山巖溶山地,巖石為石灰巖。土壤以棕色石灰土為主,少數分布為黑色石灰土和黃色石灰土。天然林分布有峴木、高山榕、小葉榕等30多種喬木。灌木有蕃桃、山黃皮、野柑等40多種。草本植物有五節芒、巴芒草、腎蕨等50多種。人工林有蘇木、吊絲竹等。野生動物主要有豹貓、獼猴、斑鳩、畫眉、眼鏡王蛇、舟山眼鏡蛇、大壁虎、鬣蜥38種,其中,爬行類9種、鳥類15種、獸類11種。
2.5.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土層淺薄瘦瘠,含水量低,氣溫比其他區偏低,植被自然生長受到一定的抑制,高度和覆蓋度都比較低,導致石漠化程度較高。與區域南部交接的Ⅳ區有較多的化工企業,因此消除粉塵、廢氣污染任務繁重。
2.6 Ⅵ區
2.6.1 概況 此區位于田東縣東和北部,東經107°04’26”~107°27’44”,北緯23°32’20”~23°57’45”,東與Ⅴ區和平果市交界,南與Ⅳ區交界,西與田陽區交界,北與Ⅶ區和平果市交界,面積798.15 km2。此區多為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少數為海拔600 m以上的中低山地,海拔最高的是坡雙馬,主峰海拔為1 011 m。巖石以頁巖、沙頁巖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少數分布有赤紅壤。天然林分布有大葉櫟、栓皮櫟、楓香、苦楝等60多種喬木。灌木有桃金娘、野牡丹、野漆、余甘子、灰毛漿果楝等40多種。草本植物有五節芒、巴芒草、鐵芒箕等60多種。人工林有松樹、杉樹、桉樹等。野生動物主要有豹貓、巨松鼠、蟒蛇、眼鏡王蛇等41種。其中,兩棲類1種、爬行類11種、鳥類18種、獸類11種。區域內沒有大的河流,人畜飲水多從山溝中引入。灌溉水主要采用筑攔河壩引水的方式。
2.6.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該區歷來是田東縣木材的主要產區。該區是田東縣城的北部屏障,區域南緣有南昆貨運鐵路,南昆高鐵鐵路呈東西向通過,因此,該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對減少縣城粉塵、降低噪音、凈化空氣、降低溫室效應的有重要作用。
2.7 Ⅶ區
2.7.1 概況 此區位于田東縣北部,東經107°03’36”~107°19’50”,北緯23°42’42”~24°00’04”,東、南部Ⅵ區交界,西與田陽區交界,北與巴馬瑤族自治縣交界,面積435.57 km2。此區多為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少數為海拔600 m以上的中低山地,海拔最高的是蓮花山,主峰海拔為1 022 m,為田東縣境內最高峰。巖石以沙頁巖、頁巖為主,分布有少量的石英巖、輝綠巖。土壤以沙壤為主,少數分布有紅壤。天然林分布有大葉櫟、栓皮櫟、楓香、荷木等57種喬木。灌木有桃金娘、野漆、牡荊等40多種。草本植物有五節芒、巴芒草、鐵芒箕、龍須草等50多種。人工林有松樹、杉樹、桉樹、板栗、油茶等。區域內河流為靈岐河,杏花村有1座小型的杏花水庫。人畜飲水多從山溝中引入。灌溉水主要采用筑攔河壩引水的方式。
2.7.2 區域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該區土壤多由砂頁巖發育而成,含沙量較高,含水量較Ⅵ區低,土壤黏重,肥力比Ⅵ區低,分布于遠離Ⅵ區的中、西、北部一帶,這些地方人工林以油茶為主。少數由頁巖發育而成的土壤多分布在靠近Ⅵ區一帶,這些地方在20世紀70~80年代以發展杉木人工林為主,如今逐步被桉樹林取代。該區域有些地方的砂頁巖巖石裸露,植被生長緩慢稀疏,覆蓋度低。
3 生物多樣性的利用與保護措施
總結多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可知,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策略[4]。
(1)Ⅰ區、Ⅵ區以及Ⅲ區東南部、Ⅶ區偏南部地區的土壤條件良好,是田東縣主要的木材產區。據調查,這2個區域的桉樹造林面積在不斷擴大。為了保持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坡度大于25°以上的溪流溝頭兩側或陡峭的山脊、斷崖不適造林的地段,應封山育林,使之成為野生動物臨時的棲息場所,同時起到保護水源的作用。坡度25°以下,采用帶狀整地,有利于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2)Ⅱ區、Ⅴ區屬巖溶山地,風化作用和巖溶作用強烈,即使雨量充沛,但由于喀斯特地區巖石的多孔性,且土壤層稀薄,從而造成生態系統保水能力差,極易出現干旱,是石漠化治理和天然林保護的重點區域[5]。對此,要加大生態管護力度,防止亂砍濫伐和森林火災,增加植被覆蓋度。
(3)Ⅲ區北部是靠近右江河的丘陵地區,平緩地帶是農田和芭蕉地,是Ⅱ區野生動物的覓食地之一,應保持原樣或增加水田的面積。坡地少量為桉樹林地,大部分為芒果林地,應采用割草撫育,避免使用除草劑。
(4)Ⅳ區是田東縣交通、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和高效農業示范基地,要嚴守耕地紅線。加強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措施,減少空氣和水體污染,加強城市的綠化、美化。
(5)Ⅶ區中、北部地區不適合于發展桉樹林,應在改造老油茶林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油茶林,采用割草撫育方式,有利于保持水土和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
(6)打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 班美玲,謝華,謝洲,等.廣西南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16):65-68.
[2] 楊鈣仁,翁永艷,熊建華,等.廣西西南石灰巖地區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0): 15084-15088.
[3] 王海京,王雙玲,鄭艷玲,等.廣西田東縣作登林區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初步調查[J].野生動物,2012,33(6):329-332.
[4] 林冰梅,林衛東,黃淑娟.廣西中越邊境喀斯特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 (S2):296-299..
[5] 譚偉福,蔣波.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和途徑[J].環境教育,2007(5):22-26.
責任編輯:黃艷飛
Biodiversity Regionalizati-on,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iandong County
HE Hua (State Owned Lac Forest Farm in Tiandong County, Baise, Guangxi 531500)
Abstract Biodiversity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biodivers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can be utilized and protected.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rocks and soil, the degree of exposure of rocks, the distribu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Human selective demand for biodiversity divided the ecosystem of Tiandong county into seven different biodiversity regions,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ach reg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protecting and enriching the biodiversity of Tiandong county.
Key words Biodiversity; Zoning; Utiliza-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作者簡介 何華(1963—),男,廣西百色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防滅火工作。
收稿日期 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