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遠古時期,人類并不知道金屬的存在,看到生長在海里的貝殼精致美麗、稀少而又便于攜帶,便以貝殼為貨幣,用來購買東西,稱之為“貝幣”。為了攜帶方便,人們在貝殼的背部鑿了小孔。據史料記載,貝幣在我國歷史上沿用了大約1500年,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后楚國開始鑄造銅幣,依然仿造貝幣的式樣,被稱為“銅仿幣”。據考證,明代在我國云南部分地區仍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
不僅我國古代把貝殼作為貨幣,在太平洋上的某些島嶼,非洲和美洲的一些民族,也以貝殼為貨幣——非洲的當地居民稱貝幣為“加里烏”,大約600個“加里烏”可以購買一整匹棉布;美洲早期的定居者把貝殼稱為“瓦姆龐普”,也作為一種貨幣,同印第安人進行交易。

“金錢”(pecuniary)這個詞,來自于拉丁文中的“pecus”,意思是“牛”,由此可見,在大型牲畜中,牛很早就充當過貨幣。在西方的《荷馬史詩》中,一個工藝嫻熟的女奴值4頭牛,給一名角斗士的獎勵是12頭牛。荷馬也曾說過,迪奧米德的鎧甲僅值9頭牛,而格羅卡斯的鎧甲卻值100頭牛。可見,在當時以牛為貨幣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大約從8世紀開始,可可豆成為瑪雅人的貨幣,沿用了幾百年。如墨西哥中部一個搬運工的日工資是100粒可可豆,一只公火雞的價值是200粒可可豆,一只小兔子價值30粒可可豆。后來,西班牙人在墨西哥中部依然沿用這種貨幣,并持續了幾十年,直到18世紀的哥斯達黎加,總督仍用可可豆當作錢幣去買東西。

太平洋圣克魯斯群島上的居民曾使用一種奇特的羽毛貨幣,這種貨幣主要用鴿子的深色羽毛制成,再用繡眼鳥美麗的羽毛進行點綴,絢麗多彩,非常好看。在圣培吉爾斯島上,人們從一種罕見的鸚鵡身上采集紅色羽毛,把它作為貨幣。同樣,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一些居民,則把蜂鳥、鸚鵡、鴿子的羽毛編制成腰帶或者飾物,作為價值很高的貨幣流通使用。

叼在嘴里的煙草也可以作為貨幣。
美洲殖民地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和北卡羅萊納州,都曾把煙草作為貨幣。弗吉尼亞州第一屆議會通過的第一個法律就是關于煙草的,它規定“上等煙草的價格為三先令一磅,次等煙草的價格為十八便士一磅。”當地居民以此作為煙草的價格標尺,用煙草直接交易。1747年,殖民地頒布了《馬里蘭煙草檢驗法》,為作為貨幣的煙草制訂了嚴格的質量標準。直到美國革命以后將近兩世紀的一段時期內,殖民者都一直用煙草購買食物、衣服,或用來納稅,甚至購買新娘子。

煙草作為貨幣只能叼在嘴里,但鹽卻是一種可以吃下去的貨幣。
在英語里,“薪水”(salary)一詞來源于拉丁語的Sal,也就是“鹽”(salt)的意思。這是因為在古羅馬時期,鹽是稀有物品,被當成通行的貨幣,當時付給士兵的薪水就是鹽。如果哪個奴隸的勞動力差,大家就會說“他值不了那么多鹽”。在埃塞俄比亞,人們把食鹽叫做“阿莫勒斯”,意思就是“王國之幣”。公元6世紀的時候,摩爾的商人就用鹽作為交易的貨幣,當地的鹽幣十分昂貴,1克鹽可以換1克黃金。在古代的阿比西尼亞,鹽更是王國內通行的硬幣,每塊巖鹽大約25.4厘米長5.08厘米厚。
我國的西南地區在9世紀之前就用鹽作為購買商品的貨幣,這一點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亦有記載。

澳大利亞人曾經以酒作為貨幣,他們釀的郎姆甜酒,度數越高,幣值也就越大。無獨有偶,古埃及曾經用啤酒作為貨幣。在金字塔時期,一個金字塔建造工人的酬勞是一天一加侖啤酒,而著名的吉薩金字塔,其造價是231,414,717加侖啤酒。

尼泊爾的芝麻幣堪稱世界上最小的貨幣,這種貨幣每枚只有0.008至0.014克重,直徑只有2.2毫米。最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小小的芝麻幣在購買一些零星物品時,居然還需要被分割為兩份甚至四份。

美拉尼亞島上的黑人居民,長期使用狗牙和豬牙作為貨幣。一顆狗牙可以買100個椰子,要娶回新媳婦則需要幾百顆狗牙作聘禮。一般情況下,一個普通人家一年有百十顆狗牙就夠開支了。豬牙比狗牙價值還高,最貴重的是豬的獠牙,豬牙的彎度大小決定其價值的高低。

在印度東北部的一些地區,比如阿薩姆省,那里的一些氏族使用母牛的頭蓋骨作為貨幣,頭蓋骨的大小決定著其價值的高低。這些帶有犄角的頭蓋骨,讓人毛骨悚然,很是恐怖。

貨幣通常便攜、小巧,但太平洋上的密克羅尼西亞島國居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1500多年來一直使用一種大石頭做成的貨幣——石錢,這種石錢用大石頭鑿成圓形,石頭的中心挖有一個圓孔,每枚叫做“一份”。它也有兌換率,一平方米石錢,約值150美元,直徑越大越值錢。
這種石錢是世界上最大的貨幣,動不動就重達十噸八噸 ,單靠人力是無法搬回家的。他們怎么交易呢?島民們發明了一種石錢確認制度:他們把龐大的石錢存放在一個公共場所,每當有交易完成,石錢的新主人就在石錢上畫一個符號以表明石錢的歸屬,這樣石錢的所有權就發生了轉移,交易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