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鑫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古籍保護傳承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數據顯示,我國古籍修復人才僅千余人,這與龐大的古籍保有量形成巨大反差。古籍內容的晦澀生僻、載體的脆弱嬌貴、認知的陌生疏離,讓“文物熱,古籍冷”成了當下文保及文化傳承面臨的現代化困境。
如何才能讓古籍以更年輕、鮮活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不斷提升古籍保護的使命感與傳承的積極性?山東博物館近日與游戲《重返帝國》跨界聯動,讓《孫子兵法》銀雀山漢簡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在公眾面前,為古籍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作出一次新的探索。
《孫子兵法》成書于2500年前,作為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第一部系統、實用的兵學圣典,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孫子兵法》唯一的存世孤本銀雀山漢墓竹簡,現藏于山東博物館,雖被列為“新中國五十年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但社會大眾卻并不熟悉。一方面由于時空限制,傳統博物館接納游客數量相對有限;另一方面,即便進入博物館,古籍的吸引力也難以擴大。“由于竹簡不能用強光照射,就導致展柜不是那么起眼,這也讓孫子兵法的關注度沒有那么高。”山東博物館館長趙文彬坦言,“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去吸引年輕群體,這也是山東博物館這次和游戲合作的一個原因。”
相較于傳統博物館而言,數字游戲全球化、無邊界的開放特質,賦予了它高效的傳播速度。藉由這種新型文化載體營造出的豐富虛擬場景,信息的傳播質量得以提升。而廣闊的用戶基數,也進一步擴展了傳播廣度。
《孫子兵法》竹簡與數字游戲聯動,讓國寶以數字化的方式觸達更廣大的用戶群體,尤其是年輕群體。更重要的是,結合文化氣質濃厚的“博物院”玩法,國寶也能立體生動地展現在受眾面前,讓眾多用戶得以感知千年簡牘的魅力。
如果廣泛地“被看見”是創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前提,那么,深入地“被理解”則能將大眾文保觀念導向積極主動。
數字游戲探索出一條沉浸式趣味互動之路,從而讓用戶更易于理解古籍的“得來不易”。例如,在“博物院”玩法中,玩家想要得到并觀賞文物古籍,不僅需要冒險收集,更需要參與修復。這也是通過擬真現實,深化對古籍認知的過程,現實中的《孫子兵法》竹簡,也曾數度經歷搶救和修復。

“當時把竹簡從試管里拿出來,它是很軟的,就像煮熟的面條一樣。” 曾參與銀雀山漢簡數字采集工作的山東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楊青說。在數字游戲與《孫子兵法》竹簡的聯動宣傳中,重現了“試管中的竹簡”這個場景,讓用戶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國寶的古老與珍貴。
當更多人愿意并能夠去認識和理解《孫子兵法》竹簡,才能了解古籍保護和展出的難點,才有可能從內心萌發文保意識。
藉由“寓教于樂”框架下的挑戰性和激勵性,數字游戲開始嘗試讓蘊藏于古籍中的知識與精神“活”起來。趙文彬認為,讓《孫子兵法》“活”起來,也讓游戲的體驗產生了一種逼近歷史真實的樂趣,從而通過這樣有代入感的方式去體驗《孫子兵法》,感受老祖宗的智慧。
“我們守護文物,不是只保護好它,而是要去投送到人們身邊,通過像這一次游戲這種數字化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人們可能喜歡上一個點,就有可能喜歡上背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趙文彬期待,這樣的跨界融合,能讓更多年輕人感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