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小康的核心在于全面,這個“全面”含義甚廣——指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不讓一個人掉隊;指覆蓋的地區是全面的,全國各地區都要邁入小康社會;指覆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這五個方面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文化小康,是要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再上一個臺階。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我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職責和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現代社會由于物質的豐富,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館與時俱進,以需求為導向,提供精準服務,保障群眾享有基本文化服務的同時,努力補齊短板,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助力“文化小康”。本文基于遼寧省錦州市群眾藝術館的工作實踐,探析“文化小康”視域下文化館精準服務在當代的意義。
一、“文化小康”與精準服務
(一)“文化小康”
所謂“文化小康”,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角度看,是指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進程相同步,與全面小康社會對文化發展的水平、質量和要求相適應,與全面小康社會各領域各要素相協調,以及與在全面小康社會中應有積極作用相匹配的文化發展形態。
“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大雅·民勞》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句話的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應該稍稍得到安樂。由此來看,“小康”一詞,原意是生活安定、安樂的意思。因此,生活的富足與和諧幸福,是小康社會的標志,而富足與和諧幸福的感受,從物質層面是無法完全獲得的,只有物質和精神均具備的時候,才能稱得上是小康。人們在物質生活豐富后,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文化小康”是一個時期我們重要的奮斗目標,更是需要長期、持續追求的目標。
(二)文化館的精準服務
文化館的精準服務不同于面向人民群眾開展的普適性文化服務,“精準服務”字面上理解就是精煉、準確的服務。因此,文化館的精準服務是指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針對群眾需求配置、供給相應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做到能夠針對需求、精準的服務,才是提高服務效能的根本。
二、“文化小康”視域下文化館精準服務的實踐
(一)轉變觀念:從供給導向轉為需求導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政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戰略意義,在文化建設方面亦適用。群眾文化工作歸根結底是面向“人”的工作,文化小康是關乎“人”精神層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群眾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精神文化需求日漸提升,且呈現個性化、多元化的態勢。針對這一現狀,文化館充分認識到傳統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群眾需求,須從供給側轉變觀念,從“有什么就提供什么”的供給導向,向“群眾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需求導向轉變,針對群眾的文化需求配置資源、供給服務。
以錦州市群眾藝術館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群星大課堂”公益性藝術培訓為例。早期的“群星大課堂”公益培訓以陣地化免費開放為基礎,面向市民提供公益培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群眾需要的藝術門類越來越多、對授課輔導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授課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越來越具體。因此早在2015年,“群星大課堂”就開始面向參與公益培訓的學員進行問卷調查,直接了解學員需求,針對需求提供精準服務。首先,“群星大課堂”針對學員報名情況,分析獲得報名學員基本特點:老齡化現象嚴重,70%的學員年齡在55歲以上,以退休女性為主。其次,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分析出需求如下:一是希望增加課時。二是對廣場舞、聲樂、手工制作尤其熱愛。三是需要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之后,針對需求,“群星大課堂”在課程設置、授課形式上做了“精準”調整:一是加大課時、頻次,由每月一個門類拓展為1-2個門類;二是由每周一課拓展為隔日一課;三是增加廣場舞、聲樂課時;四是增加面塑、泥塑、繩結等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課程。針對需求進行精準化調整后,報名人數穩步上升,收到學員良好反饋。
(二)受眾細分:為不同人群定制文化服務
文化館提供精準服務目的是實現全民藝術普及,推進文化小康建設。群眾文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組成部分,提供基本的、保障性的文化服務,應建立在“普及”基礎上,重點在于“洼地”而非“高地”。因此,文化館應在開展服務之初就細分服務對象,有針對性的供給服務,既能避免資源浪費,又能提升效能。
在這里借用傳媒領域“受眾細分”的概念。受眾是傳播學的概念,指信息的接收者。受眾細分即針對信息接收者的特征、需求進行細致的分類,分類越細,為其匹配的信息越精準,越能針對其需求提供內容。各地文化館推出“定制化”文化服務,基礎便是對受眾的細分。
本文是在“文化小康”視域下的探討,因此重點在于“精準服務”對實現“文化小康”的作用。以錦州市群眾藝術館“星火”輔導培訓項目為例。“星火”輔導培訓是錦州市群眾藝術館面向錦州地區農村鄉鎮文化站長開展的公益性輔導培訓項目,旨在通過提升文化站長的審美、服務能力和業務素質,再由他們指導、服務農村基層群眾,進而提升農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加快農村文化小康的進程。
“星火”輔導培訓的培訓時間、課程內容、師資配備、培訓方式基本是針對鄉鎮文化站長“定制”的。每年開展春季、冬季兩次培訓,春季班以技能、審美、服務能力提升為主;冬季班以理論素養提升為主。在培訓之前進行情況摸底,根據文化站長的基本情況,均衡配置時間和內容。春季班培訓內容涵蓋美術欣賞、聲樂、廣場舞、民俗藝術、圖書管理(農村書屋)、活動組織等;冬季班培訓特邀省內外知名專家、大學教授、心理咨詢師等講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解讀、有關群文理論等。在培訓時間上,根據需求避開農忙時節,選擇農閑時間。“星火”輔導培訓始創于2009年,至今已走過12年,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鄉鎮文化站長和群文骨干,正如“星火”這個名字一般,使文化站長成為一簇簇星火,通過精準的培訓,在基層農村形成文化小康建設的燎原之勢。
(三)與時俱進:以數字化服務對接新需求
群眾文化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呈現出當時的時代特質,新時代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和信息接受習慣,給群眾文化工作帶來新的考驗。
據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1.6%。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較2020年12月提升3.3個百分點。農村網民規模日漸擴大,為群眾文化工作重心下移,縮短城鄉文化差距,推進農村文化小康建設提供了新媒體渠道。
“文化小康”重要的一項任務便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貫穿社會生活全過程。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新媒體渠道各種文化輸入良莠不齊,很多不良信息打著“文化藝術”的幌子傳遞違背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基于此,文化館等政府文化服務供給單位更應與時俱進,以優秀文化占領陣地,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宣傳引導、以文化人的作用。
互聯網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用戶體驗”,即從互聯網用戶需求出發,有針對性的定制產品。這一點與當前群眾文化工作以需求為導向,提供精準服務的思路吻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時,舉國上下同心抗疫。各地文化館將文化服務陣地轉移到互聯網,充分發揮文化館宣傳、引領、教育的社會職能。錦州市群眾藝術館第一時間通過“錦州群眾文化”微信平臺推出了“微展覽”“微展演”“線上公益課程”“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錦州文化志愿者作品征集和展示等內容,傳遞社會正能量,緩解群眾緊張焦慮情緒,踐行了群文工作者在特殊時期的使命擔當。不同線上內容“精準”對接特殊時期群眾的不同需求。例如“微展覽”通過線上展覽書畫家的作品,滿足群眾足不出戶期間的審美需要;抗疫主題作品征集滿足了群眾宅在家的社會參與需要;線上公益培訓滿足了群眾線上藝術學習的需求。這一時期精準對接需求的服務效果顯著,“錦州群眾文化”新增用戶數、瀏覽量、轉發量連創新高。
三、“文化小康”視域下文化館精準服務的意義
(一)以“精準化”促“均等化”,探索文化養老路徑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 提出,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以需求為導向提供精準服務的實踐,正是以服務的“精準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有益嘗試。同時,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精準服務,為三四線城市人口老齡化、空巢等問題提供了“文化養老”的案例。
(二)在文化層面補齊短板,縮小城鄉文化差距
“文化小康”建設,需要在文化層面補短板、強弱項,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是公共文化服務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農村群眾文化需求,并針對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切實起到了文化層面縮短城鄉差距的作用。
(三)促進與新媒體融合,推動群文工作發展
數字化是新時代群文工作的必由之路。在“文化小康”視域下,文化館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習慣和群眾文化需求的變化,提供線上精準服務,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促進群文與新媒體渠道的深度融合。
四、“文化小康”視域下文化館精準服務的思考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初具規模,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如何充分發揮文化館職能作用,以精準服務對接群眾需求,實現“文化小康”,滿足群眾精神層面美好生活需要,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精準服務”要針對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而調整工作內容和方法,這不僅是文化館日常工作中操作層面的問題,更是自上而下認知層面的問題。因此需要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予以重視,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扶持力度,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使文化館在開展“精準服務”之時更有底氣,更有力量。
(二)服務的社會化參與
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承擔著向本地區群眾提供文化服務之責,但是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文化館受到人才、場地、資金、技術等條件限制,特別是“精準服務”對文化館的資源和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群眾文化還應回歸到自娛、自教的本質上來,以機制引導文化志愿者、社會力量參與,以社會化發展彌補資源和能力的短板。
(三)評估機制的確立
文化館精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有益實踐,但是精準服務“精準”與否,是需要統一標準來檢驗和衡量的。因此,對于文化館的精準服務來說,需要建立系統的評估機制和明晰的評估標準,一方面用于評價文化服務效果如何,衡量服務效能;另一方面用于文化館服務開展的實際情況,用數據說話,準確指導實踐。
總之,在“文化小康”視域下,文化館轉變思路、與時俱進,以“精準服務”滿足廣大群眾精神層面美好生活需要是文化館人踐行使命擔當的體現,更是為奮進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一步[N].人民日報, 2017年04月07日 07 版.
[2]人民日報評論員.讓全面小康激蕩中國夢——二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N].人民日報, 2015年02月26日 01 版.
[3]張賀.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精準供給”[N].人民日報,2019年08月20日05 版.
(作者簡介:岳奕葒,女,遼寧錦州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職稱: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