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4月27日探底反彈之后,各大指數走勢分化明顯。經過16個交易日,中證1000指數從最低5164點,上漲到6345點,幅度超過22%,而同期上證50指數漲幅卻不到6%,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增量資金不足。(見圖一)
在K線形態上,滬深300指數走出了一個向右上方傾斜的收斂楔形,暫且仍將此視為5-4浪反彈。(見圖二)
由圖二可見,反彈過程共有5個子浪,大致形成了5:3:5:3:5結構。其實,類似的收斂形態,在2013年3季度以及2018年4季度都曾出現過。走勢之所以相仿,主要是因為在階段性底部區域,投資者的心態情緒變化以及市場內外的資金狀況比較相似。
細節方面,5月19日、20日的5個小波是最后的e浪上升,形態清晰可辨。(見圖三)
從浪形看,本周大盤指數進入5-5浪的概率偏大些。對于調整浪走勢,至少存在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基于趨勢尚未反轉,可能會是較充分的五浪結構;另一種認為趨勢已經反轉,則是相對簡短的三折浪。
金融市場研究,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不可偏頗,應該互相映襯和驗證,畢竟千古無同局,國際形勢、外部環境也是變幻莫測。如果5-5浪調整幾周時間,也應屬于正常情況。
最近幾期文章中,筆者將時間列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4月26日,既是去年12月13日高點下來第89個交易日,也是1月28日低點以后的第55個交易日。(見圖四)


從歷史走勢上看,大盤指數波動節拍往往與斐波那契數字密切相關。在2018年4季度,大盤指數的反彈4浪以及調整5浪運行時間分別大約是21和33個交易日,也接近黃金分割比例關系。只是,迄今為止,這種現象還沒有任何理論體系能夠解釋,其中的奧秘有待今后進一步探究。
另外,據報道,現在A股市場不僅有近2億股民,更有7.2億的基金投資者。今年以來,權益類基金產品凈值大幅回撤,使得許多基金投資者面臨兩難選擇。如何突破個人能力局限,建立客觀系統的認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所幸的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針對性的工作。自2016年起,學院每年都對基金行業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并出版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研究報告。研究人員通過定性的歸納總結和定量的統計分析,探討基金行業的基礎規律性問題,對基金行業的發展脈絡形成清晰認識,還編制了系列基金指數,用來反映投資于股票、債券和期貨等資產的基金整體收益與風險狀況。
上述報告中,探討了許多大眾關注的熱點,例如主動管理型基金能否戰勝大盤指數,如何界定基金經理的投資才能,基金業績是否可持續等。特別有意思的是業績歸因分析,用數學模型檢驗基金凈值與哪些因素關聯,到底是基于選股能力還是擇時能力,是管理人水平高還是存在運氣成分,等等。資料翔實,論證詳盡,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投資指南。相信有了這些兼具廣度和深度的知識鋪墊,投資者就不會再感覺茫然無措。
俗話說得好,“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成功者一定善于借力。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只有優勢互補,強強合作,才能更好地發展。
態度決定高度。從大的方面講,市場趨勢分析的主要目的,不應是投機炒作,而是通過深入思考和研判,評估出現不利走勢的可能性,及時采取有效對策來平抑波動,減輕其負面影響,促進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健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