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紅 李儒林
摘要 林業資源保護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森林防火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時發現并處理火災隱患,以防火災事故而燒毀大面積的林業資源。基于此,以古浪縣為例,針對森林資源防火體系建設相關工作進行了探究,希望對相關領域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 林業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技術措施;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2–0191–03
古浪縣位于河西走廊祁連山支脈與騰格里沙漠南緣,是我國“兩屏三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與“北方防沙帶”的重要構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區位作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突出地位,全面融入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建設全過程。在十九大會議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美麗中國。現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中央的重要戰略部署。
近年來,古浪縣全面落實中央與各級黨委政府提出的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方針,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根據上級森林草原防火要求,強化領導,認真部署,落實責任,扎實開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有效地保護全縣森林資源安全。
1 分析森林資源火災風險成因
1.1 客觀因素
1.1.1 森林資源類型 森林火災風險評估中,森林資源類型是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之一。森林類型對林火行為有著決定性作用,而森林類型分布則與區域林火種類聯系緊密。作為森林的可燃物,森林資源應結合具體類型,基于地表火、地下火或樹冠火等火災類型分析區域森林資源火災情況,便于防火管理人員結合區域森林實際分布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應對火災事故。
1.1.2 森林防火應急路網 在森林火災風險評估中,防火應急路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林區路網密度對防火、滅火等工作效率有著決定性作用。實際防火工作中,巡護與監測人員要深入林區場地,及時發現并報告火情,充分發揮“打早、打小、打了”的作用。滅火工作中,要向火場快速投送人員與物資以提升火災撲救效率[1]。此外,林區道路也可很好地阻隔林火。防火救援工作中路網密度也很關鍵,是森林火災風險評估的一項重要因素。
1.1.3 可燃物載量 森林火災風險評估中,可燃物載量是非常必要的基礎條件。火災救援中,可燃物實際載量對火災風險高低有著重要的影響,可燃物載量越大,其燃燒強度更高,蔓延越快,撲救難度越大,并由此引起火爆,威脅人員的生命安全,因而有很大的火災風險。在防滅火工作中,可燃物監測管理是重要的工作難題,也是火災風險評估的關鍵,能夠為森林火災風險提供重要的判斷依據。
1.1.4 火場通信網絡 森林火災風險中,火場通信網絡是重要風險因素。通信網絡能夠為順利指揮滅火奠定基礎,暢通的通信聯絡有利于隨時呈現火場情況,也是森林防火無線電通信發展的重要任務,能夠為火場通信提供重要保障。火場的通訊質量直接決定著科學指揮撲火、降低火災損失的效果[2]。只有靈活應用各項技術手段與多元化渠道,方可順利進行火場撲火指揮,做好日常防火工作。
1.2 人為因素風險
1.2.1 開設隔離帶 森林火災風險評估中,開設隔離帶是重要的人為因素,也是預防森林火災、增強森林自身控火能力的前提條件。為森林火災建立防火墻、科學設置防火阻隔帶,有利于從整體上增強森林防火水平,減輕林火造成的經濟損失。
1.2.2 撲火人員年齡與裝備配置 火災風險評估中,滅火人員的年齡與裝備非常重要。撲救火災時,撲火人員要肩扛、手提不斷負重前行,通過空運、車輛運輸及步行方可順利到達火場。現階段,撲火人員是長期從事林業生產的老員工,新入職的員工多負責管理與技術層面的工作,撲火人員年齡結構的合理性差是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要充分考量該風險。此外,優質的撲火裝備可為高效與安全地撲救提供保障,撲火人員與機具的高效、安全運送有利于撲滅森林火災[3]。
1.2.3 撲火設施設備 森林火災風險評估中,設施設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夠從物質層面為有效撲滅突發火災提供保障。在防火工作中,儲備防火物資、建設防火基礎設施及配備撲火隊伍裝備等都是非常關鍵的內容。若沒有充分做好物資準備,缺乏規范的設施設備,就會對森林火災撲救帶來嚴重的影響。
1.2.4 管控治理野外火源 高火險期管控治理野外火源,是風險評估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因素。在高火險期,林區風干物燥,面臨嚴峻的防火形勢。要全方位、地毯式“三清”防火區內各林場、支叉線、溝岔、河流與林農交錯區域等重點場所,同時要詳細檢查林場防火工作部署、值守巡護、防滅火設備管理、管護站人員、入山人員等級、野外用火點管控、防火罩及灰箱應用等,限期整改存在的問題[4]。
2 古浪縣防控森林火災風險的重要建議
2.1 采用生物隔離措施營造混交林帶
2.1.1 科學規劃布局生物防火林帶 森林火災防控過程中,要生物防火林帶,首先,應全面了解該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其中,山腳與河谷等地的防護效果非常好,尤以山脊線最為突出。在位置布局過程中,要充分考量當地的光照條件、河流、降雨及農田等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布設保障生物防火林帶的設置,與原有防火屏障構成封閉性網絡體系,以充分發揮防火蔓延效果。通常,生物防火林帶持續長度不能低于1 km,應根據實際地理位置設置防火林帶寬度。例如,在農田附近,一般生物防火林帶要保持30~50 m寬,對農事操作中因農戶用火不謹慎而造成的火災事故有很好的抵御效果。
林區內因坡度不同,其生物防火林帶可設置不同的寬度,如果坡度低于20°,設置20 m寬的防火林帶;如果坡度為20°~30°,可設置20~30 m的防火林帶;坡度超過45°,應適當增加防火林帶,保留相應的天然闊葉林。通常,防火林帶要設置通風型垂直結構,林間保持良好通風,以此適當地調整風速,以防飛火破壞森林資源。同時,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樹種情況確定生物防火林帶的種植密度,通常保持在3 000株/hm2,栽植行距為2 m×2 m。
2.1.2 因地制宜地選擇樹種 在設置生物防火林帶時,科學地選擇苗木是非常關鍵的措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樹種,所選苗木應具備優良的品質,且抗火、防火效果好。通常,抗火、防火效果好的樹種含水量較高、樹葉密度大、油脂含量小且有很高的著火點、揮發性成分低、樹木木栓層厚,且長勢良好。如果區域火災頻發,要注意建設防火隔離帶,一般樹種以喬木類為主,如荷木與黑木相思等;在立地條件不好的山脊等林地建設生物防火林帶時,若部分林區交通條件便利,要注意綜合開發山地林區,針對性地選擇經濟效益高的樹種如相思樹、紅錐或藜蒴等;在旅游景點設置生物防火林帶,選擇樹種時要考慮其美觀性[5]。
2.2 全面做好組織領導工作,落實工作責任
2.2.1 加強源頭管控,有效清除火災隱患 在森林火災預防工作中,要重頭兼顧,在做好防控的基礎上,加強森林防火宣傳引導與監管,將人為火源監管作為首要任務,充分落實火源管控責任,加大野外火源管理力度,還要注意農事、生產、施工及上墳祭祀等用火。重點加強關鍵區域與重點部位的監管,及時排查隱患,從萌芽狀態消除風險隱患。重點區域與地段的用火,要實現“看住人、守住林與管住火”的目標[6]。
各鎮村護林員要堅守崗位,加強對重點區域的巡查與管護,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秉承關口前設向前駐防,向重點區域或火災高發地區部署防火裝備,確保接收到火警能夠快速出動,并及時到達現場處理火災事故。如果森林地區發生火災,應根據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與屬地管理的制度,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則高效組織撲救,以防小火釀成大災難,以免撲救人員發生傷亡。
接到火情報警后,公安與森林公安要及時出警,保障同步開展撲火與查處火案,查清每起火災的原因,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從嚴、從快、從重處理火災肇事者,增強威懾性。查清事故原因,處理事故的責任者,將整改措施落實到位,群眾教育,針對責任落實不到位、督查不認真等各類失職或瀆職行為,要嚴格追究相關單位與人員的責任。
2.2.2 加強落實責任 首先,將屬地管理責任嚴格落實到位。根據“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與失職追責”的要求,做好人員遷移、措施前置以及前設關口工作,以此為森林防滅火構建“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的工作體系。全面落實經營范圍法人、村主任、村民小組及林權所有者等關鍵主體責任,保障防控措施能夠落實到每個人與每一工作環節上。
其次,嚴格落實各部門監管責任。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應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充分發揮指導與監督的職能,統籌規劃森林防火和滅火工作;根據工作職責,各級部門負責本單位與本領域森林防火工作的宣傳、監管、管理與防范。
再次,充分明確分片包干[7]。嚴格執行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包戶及人包山的責任機制,以此明確區域林火管護責任人,逐層落實防火責任。
最后,增強護林員的防火責任意識。對護林員做好管理工作,杜絕出現各類擅自離崗、履職不到位的不良工作行為,完善考核機制。如果因護林員履職不到位引起區域內發生火災的,不能繼續聘用,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罰。
2.3 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形成有效的預警監測網絡
2.3.1 衛星遙感監測技術 火情監測預警體系中,甘肅省林火衛星遙感服務監測平臺是非常重要的,其具有明顯的優勢,例如,全天候監測、反應速度快、交互快捷且各監測衛星運行同步,能夠對火點信息進行準確推送、自動報警、查詢火情信息等。建設林場時,該技術平臺還可提供相應范圍的矢量圖,由省林業局負責統一對接并授權使用,
2.3.2 充分應用無人機監測技術 林場防火工作中,要根據實際特點加強對無人機技術監測系統的設計,與監測中心平臺實現有效對接。若林區面積在0.33 hm2以內,可利用多旋翼無人機監測;面積在該范圍以上,配置垂直式固定起降翼無人機,對大面積林區巡護、防火、資源監管與病蟲害等做好實時監控。若林場自身經濟條件較好,可設立自動停機坪,保障無人機的正常起降、自動充換電、數據儲存,并進行智能分析。無人機監測系統要與省無人機云管制平臺有效對接,方便統一注冊設備、分配設備唯一編號與識別碼,同時要對設備使用、飛行與維保等相關情況做好記錄。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輸入編號即可對無人機進行查詢與追溯[8]。
2.3.3 高點云臺監測方法 日常工作中,高點云臺監測是由雙譜熱成像攝像機、防護罩、鏡頭及云臺等內容構成的,借助林區通信塔安裝。若林區還未建成通信塔,可自行建設相應的監控塔。結合本林場實際使用需求與特點,選擇適宜的熱成像攝像機,并根據實際監控范圍有效搭配鏡頭和云臺。
2.3.4 林區路面監控方法 對林區主道路的路口、標識點及值班室等部位安裝相應的攝像機,做好監控。結合實際情況,在適當地的地方安裝監控攝像機,以此加強監控各類亂砍亂伐、偷盜等不合法行為。
2.3.5 有效實施人工巡護監測 省林業局負責統一開發并授權應用人工巡護APP,林場結合實際情況配置智能手持終端,搭載安裝系統手機或平板電腦。該APP具有離線地圖、實時導航、火情處理、地圖展示及操作、日常巡檢以及實時視頻等相關功能。
2.3.6 林區物聯網生態監測 林場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監測過程中,可應用NB-IOT、低軌衛星及無人機等物聯網技術,形成無線生態因子傳感網絡,實時監控林場樹木生長、病蟲害、水資源、生態環境、氣象條件、土壤酸堿度、肥力及火情等,將獲得的監測數據傳送至大數據平臺,便于綜合評價林場森林資源,提高監測的精準性,加強對森林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1)有效監測資源:森林資源面積、覆蓋范圍、蓄積量、植被類型與結構、動植物類型、林地使用及管護人員等;(2)土壤條件監測:以土壤理化性質及微生物等因素監測為主;(3)水文條件監測:林區水量、地表與地下徑流以及泥沙量等內容;(4)氣象環境監測:風速、風向、溫濕度、降雨量及負氧離子等。
3 結束語
新時期,加強森林防火并落實各項防火措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森林資源保護面臨的首要問題。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中,林業防火要從技術層面做好預防,還應加快制度建設,進一步優化監督流程。古浪縣地區林業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森林防火工作的艱巨性,加強防火知識與教育宣傳,增強群眾防火意識,全面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盡可能確保防火工作充分落實到各級別部門與人員身上。在日常工作中,還要明確各工作人員的職責,充分保護林業資源,避免因火災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高效開展林業資源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楊軒.現代林業新型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研究[J].農家參謀,2021(23):162-163.
[2] 謝麗瓊.鄉鎮林業護林防火工作策略[J].南方農業,2021,15(2):119-120.
[3] 趙革.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分析[J].消防界(電子版),2021,7 (16):126,128.
[4] 趙興明,高翔.森林防火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機,2021(11):129-130.
[5] 王春剛.現代林業新型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4):146-147.
[6] 宋洪祥.林業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技術分析[J].現代園藝,2020,43(9):217-218.
[7] 王蘭梅.對新形勢下森林防火預防問題的探討[J].農家參謀,2020(16):139.
[8] 楊福清.森林防火規劃建設的實踐研究[J].今日消防,2020,5(8):49-50.
責任編輯:黃艷飛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Fire Prevention System in Gulang County
ZHENG Xiaohong et al(Gulang County Sand Control Forest Farm, Gulang, Gansu 7331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forest fire prevention,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ind and deal with fire hazards in time, burn a large area of forest resources by fire accidents. Based on this, taking Gul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forest resources fire preven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Forestry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 fire prevention; Technical measures; Safeguard measures
作者簡介 鄭小紅(1976—),女,甘肅古浪人,林業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辦公室工作等。
收稿日期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