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揚
摘 ?要:近些年來,在我國時代歷史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經濟建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在教育領域中,智能時代的到來加速著教育教學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是“教”的行為的具體展開和行動方案,終身學習是應對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根本策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對教師專業的挑戰,提出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措施,進而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與核心,旨在給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師專業發展;若干思考分析
引言
隨著政策指引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智能教育平臺、智能教育機器人開始介入教育領域,這類人機互動的教學模式對院校傳統教學模式帶來沖擊,逐漸代替教師的大量工作。在教學領域,人工智能的教學平臺、語音指導、語言識別、教學評價等技術日趨成熟,給教師的工作和教學能力帶來發展機遇與巨大挑戰,為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1人工智能對教師專業的挑戰
1.1教師專業邏輯能力被人工智能威脅
“人工智能是一種自動化的感知、學習、思考與決策的系統,它以‘算法’,包括‘深度學習’‘高質量的大數據’‘高性能的計算能力’等三大支柱為基礎,經歷了從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等不同階段和層次的演變。”可見,人工智能系統在模擬人類智能和思維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大量嚴格和精密的計算,程序化的步驟和緊湊的編程語言。通過人工智能得到的結果是經過大量的數據演練證明以及嚴謹的邏輯推理才得以顯現,準確度甚至超過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教師來說無疑是具有挑戰的,因為這造成只專注簡單知識記憶或者重復的技能型教師將會被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所取代。另外,人工智能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收集、歸納、總結教育教學信息,還能對教學問題進行有邏輯地歸因和反饋,能根據大數據對教學活動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整理出一套更合理的教學認識和實踐方式。久而久之,教師專業的邏輯能力跟不上機器的節奏,以致失去思考的興趣而慣性地依賴機器的邏輯能力。因此,教師專業的邏輯思維能力受到人工智能的技術威脅現象日益明顯。
1.2新教學技術的加入易引發教師的強烈不適或過度依賴
“技術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生存其間的新的、特定的環境。它已替代了舊的環境,即自然的環境……毋寧說它們置身其中,置于一個改變了所有傳統社會概念的全新背景之中”。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教師專業的教學環境、教學形式等方面。比如教學現場中有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參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線上模擬教學等。然而,新技術的加入,很容易引發教師專業的兩個極端,即思維的強烈不適或過度依賴。教師專業習慣處于一種師生面對面鮮活的教學現場中,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感知、體驗、接受等來進行思考,并隨著情境的變化而適應。但是當有人工智能作為一個“外來物”構成了包圍著教師自己的相對陌生的技術環境并試圖打破教師的舒適圈時,教師的思維必然會產生不適。在這樣的變革下,教師專業對其教學環境的變化會產生一種嚴重的疏離感。亦或是,當教師習慣于技術化的教學環境或形式時,教師專業的惰性會導致教師過度依賴技術的能力從而失去自己對于教學問題的獨特思考。但,“如果我們把人放在這個社會中來考察,那么他只能被當做一個陷在由對象、機器以及無數物質構成的世界中的存在物。技術世界不是把人,而是把物質的東西放到首位,所以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人本主義社會”。顯然,過度依賴于技術的便利會使得教師專業失去其本真的特質。
2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2.1更新教學技能
有計劃地逐步學習各種在線教學軟件,例如,超星、智慧樹、云班課、釘釘、騰訊會議等。自如切換直播教學、錄播教學,熟練運用共享PPT、手寫公式、點名、發放問卷、在線分組討論、組織考試等各種功能。做到課前提供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預習、課上實施多種方式學習和互動、課后運用多時空答疑輔導、靈活運用多種途徑實現在線考試。熟悉并操作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學儀器,可以通過經常關注或參加各種教育儀器博覽會等方式,來獲取最新教育儀器設備的信息。勇于學習和嘗試新式教學方法,例如,慕課、翻轉課堂等。在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中,落實育人目標。先從簡單的方法手段開始,例如,改革傳統點名方式,利用軟件的點名程序提高點名效率。逐漸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意識地掌握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需求,熟悉特定年級學生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學習中容易遭遇的困難。養成和學生勤于溝通交流的習慣。妥善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無疑是啟動了學生學習的發動機,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2重塑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課堂教師教學評價更多關注課堂中教師、學生的言行表現,以及師生的互動行為表現等具體指標或對問題行為的識別判定上,而缺少對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整體建構,包括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應該由哪些指標構成、師生表現等各評價指標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大小(指標權重)、各評價指標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路徑,以及在信息技術融入后教師與技術的互動行為的重要性等等,這些都是重塑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需要解答的重要問題。
2.3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師開發教學資源能力
教師教學的難點是缺少語言環境,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開發教學資源能力受限,只能制作PPT課件、錄制音頻和視頻、現場模擬演藝模擬的語言環境等,教學效果和覆蓋面非常有限。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將教師教學內容開發出虛擬逼真的教學資源,教師教學資源開發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這些豐富、優質、多元的教學資源通過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AI教師、學習伴侶等功能輔助建立虛擬現實的學習空間,精準、快捷地推送給學生,學生可隨時隨地、反復、靈活多樣獲得這些資源,身臨其境般的口語、聽力訓練,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結語
智能時代的到來加速著教育教學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人工智能技術一方面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賦能,給教師提供了能力提升和增加教學洞察、促進教學創新的方法論和工具,另一方面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求教師具備人工智能素養,以避免盲從智能系統的判斷,或因為不擅長運用智能技術而造成新的數字鴻溝。
參考文獻
[1]范國睿.2018.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J].教育發展研究,38(10):69-74.
[2]劉邦奇.2020.智能技術賦能:邁向大規模個性化教育[N].中國教育報,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