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坡 馬明娟 唐鑫鑫
摘 ?要: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推進知識的創新和融合,對大學教師的職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的轉型是必須的。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新時代的教學要將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探究式轉變,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知識,由低階的教學目標到高階的教學目標的轉變,由單一的教學方法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轉變,由單一的教學方法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驅動自身轉型。
關鍵詞:信息技術時代;大學教師;教師轉型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教師是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中共中央把“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列為十大戰略任務之一,教師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和轉型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教學理念、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育技術等幾個方面探討教師如何轉型。
1 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探究式學習轉變
以教師為中心教育理念主張:教師依據教材內容進行精加工后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教師用傳統的教授式為主,學生主要通過課后習題和單元測試反復練習,學生通過練習掌握所學知識。多數習題多是復述概念或利用公式計算的題目,不適合引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和課后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改變學習態度,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全面提升終身學習能力。
教師要開發建設適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教師不僅學生鉆研課程專業知識,還需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教法知識,設計學習支架,有效地支撐學生學習。例如開發有效支撐“以學生為中心 ”的課程資源,包括(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 “課前”任務清單和資源庫;(2)檢測自學效果的題庫;(3)引發學生課堂討論的概念測試題庫;(4)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試題庫;(5)與課程有關的配套的前沿講座視頻。
在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強調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辯證統一。
2 教學能力: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知識,從教學的理論到教學的實踐的轉變
教師要樹立“教學卓越、教育可實現、學生可教”的信念,以開放的心態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在認識層面上做到四個回歸:“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 明確教學的目標,認清教學的方向。
教師要認識自己的定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應用的作用。教師要完成從“教”到“學”的角色轉變,教師是“研究者”“合作者”和“創造者”。在角色轉變過程中,厘清教與學的關系,認識到教學即學習,教學即學術,教學即創新,教學即藝術。樹立學習意識、反思意識、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研究意識。
教師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和研究,通過“以智慧激活智慧,以激情點燃激情”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教師應秉承“因材施教”的認識理念,對不同知識背景、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組合,引導其智力發展和個人成長。動態的監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應具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厘清學生的思想脈絡,對原有教學預測進行補充和修正,在面對偶發的教學情況時,動態的做出正確的反應。
3 教學目標: 由低階的教學目標到高階的教學目標的轉變
教育理論研究表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只能實現低階的教學目標,即記憶、理解和應用。對培養學生高階教育目標如分析、評價和創造作用不大。高水平的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需要改進教學方法,通過項目式合作學習,更能實現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中分析、評價、創造三個高階思維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累積式的添加信息,死記硬背。教師精心講授知識和練習各種題型,學生通過記憶和模仿訓練獲得解答答案的能力,只能實現低階的教學目標。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項目式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使用類比、模仿將新知與舊知鏈接,將其合并到一起,加以重組,要求學生具有反思能力,從而產生新的理念和創造性想法。學生需要在一個合作學習的環境下,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獲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4 教學方法:由單一的教學方法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轉變
教師應根據學科專業的獨特性、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對象的差異性和教學目標的多樣性特點,采用多樣化、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討論式、問題式、參與式、發現式、體驗式、項目式、混合式等,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要不斷的啟發學生提出高水平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并聯系實際進行互動,啟發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 教育技術:由單一的教學方法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轉變
信息技術時代,教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形式,將高校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慕課(MOOC),微課(Micro lecture),私播課(SPOC),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等大量涌現,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對教師的職業能力標準提出新的要求。教師應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趨勢,促進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自身熟練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教師應主動轉型,做一個能熟練應用信息化的同時與現代技術同步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大學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教學行為反思,強化學習新型教學理論,努力學習并研究各種技術介入課堂的方法和教學理念。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推進知識的創新和融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適應新時代對優秀大學教師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于楊.王利鋒.金祥雷.新時代大學教師轉型與發展:挑戰與對策[J]. 中國大學教學.2021(6):72
[2] 王章豹.教學名師的卓越教學特質[J]. 中國大學教學.2021(4):73
[3] 韓磊.江珩.張鳳嬌 .高校教師一流教學能力的結構特征及培養路徑[J]. 中國大學教學.201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