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緒營
摘 ?要:泰山非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人民拼搏向上精神的體現。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越來越收到重視,泰山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萬花筒,繼承和弘揚已成為必然之勢。駐泰職業院校既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又承擔著培養新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因而政校企聯合創建傳承泰山非遺文化實訓基地是必然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駐泰職業院校;泰山非遺文化;傳承實訓基地
1 “傳承泰山非遺文化”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1.1 泰山非遺文化需要保護的現狀
泰山非遺文化經過一代一代人的傳承、傳遞,具有連貫性和持久性。沉淀著泰山人民精神的內涵、記載著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歷史。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流逝,部分泰山非遺文化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和沖擊。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外來文化的影響。外來文化的開放性和潮流性更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意識和心理需求,而泰山非遺文化在趣味性,娛樂性方面表現較差,且需要傳承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因此西方文化給泰山非遺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必然帶來強大的沖擊。第二,文化傳承自身的原因。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需要人員的參與,由于社會的歷史原因,目前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主要體現在家庭制和師徒制方面,范圍較小。加之現代社會老齡化嚴重,導致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受限。
1.2職業學院文化育人的需求
國發〔2005〕 35 號提出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技能實用型人才。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堅持,努力辦出特色,要以內涵發展為主。把傳統文化融入專業建設中,有利用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內涵和技能水平。而泰山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列入職業院校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既可以讓學生在學校學得一技之長,有能了解到泰山非遺文化的內涵、表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
2 ?“傳承泰山非遺文化”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2.1 ?泰山特色
“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主要體現在“天人合一”的山川文化,“國泰民安”的封禪文化,“一覽縱山小”的名人文化,“登泰山保平安”的信仰文化。泰山傳說,是泰山周邊人民千百年來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歷史悠久、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流傳廣泛。泰山傳說講述者有山民、農民、轎夫、道士、和尚、讀書人和手工業者等,聽眾廣泛,已成為舊時泰山人的精神寄托和良師益友,是泰山景區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泰山傳說故事起源于中國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山川形勝傳說。它主要靠口耳相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受帝王封禪祭祀文化、儒釋道三教文化、民間俗信文化等因素相互融合滲透的影響,泰山傳說門類廣、數量多、內容豐富。從現已搜集到的泰山傳說內容推斷,泰山民間故事最早發生于遠古年代。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山海經》所載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鳴自”的傳說,是泰山傳說的最早文字記載。
2.2 ?基礎優勢
2.2.1 豐富的師資技術
泰安市目前有11所駐泰高校,其中職業院校有5所。2018年山東護理職業學院首次公布了泰安市職業教育首批“微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共建功能,為傳承泰山非遺文化實訓基地的建設提供了課程保障。2019年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聯合高新區企業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發起倡議,誠邀企事業單位與駐泰高校一起共同搭建“校企合作聯盟”。校企合作聯盟堅持“成人+成才”的人才培養理念,實施“專業+產業”的培養模式,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協同育人模式,為傳承泰山非遺文化實訓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2.2.2 工藝大師促進工藝傳承
泰山各縣市聚集了眾多的工藝大師和傳承人,他們將泰山非遺文化在泰安的各高校、各展會進行了展覽和傳播。2020年泰山皮影傳承人范正安被評選為“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在他的積極呼吁和努力下,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為一門學科進入小學課堂,全市有3000多孩子學習泰山皮影。泰山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英老師多次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博覽會,山東省文物博覽會等大型活動的展覽展出,多次將剪紙文化帶入泰安高校校園,豐富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泰山剪紙文化。工藝大師們對泰山非遺文化的教育傳播,進一步提高了廣大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認知度,營造了弘揚、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濃厚社會氛圍。
3.“傳承泰山非遺文化”實訓基地建設的路徑
3.1創新合作機制
“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應該有地方政府、地方各大職業院校、“泰山非遺”保護企業、博物館等多部門共同配合完成。地方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具體的“泰山非遺”文化健全創新培養培訓制度和方式、統籌培養規模,為非遺人才提供發展平臺和空間,為非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非遺保護企業合力地方職業院校、博物館共同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完善的培養體系。地方各職業院校應明確自己的地理位置、師資力量、設施設備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結合博物館和非遺企業的專業指導,以專業的角度,完成傳承人的培養工作。另外地方各職業院校應加強非遺之間的聯系,共同為泰山非遺文化的整理、申請和傳承提供資料和相應成果。
3.2加強管理模式的創新
目前,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呈現的是零星散落狀態。政府為申請非遺而向非遺傳承人索或者非遺文化保護公司索要資料或非遺成果,過程較為被動。博物館博物館主要是收藏和保護文物、 開展社會宣傳教育、進行社會科學研究。非遺保護企業是全面收集項目的實物和資料并為之做好整理和建檔工作。各院校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與非遺相關的課程。各機構之間并沒有相關的制約關系,因而在“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實踐過程中都缺乏相應的動力。為改善現存的局面,在管理模式上各政府、院校、單位間應建立暢銷聯絡機制 ,校企反饋合作機制。為“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實踐提供長效的動力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