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麗
摘 ?要:利用綠色防治措施來加強病蟲害控制,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深入了解病蟲害的主要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治理,不僅要起到良好的病蟲害消除作用,還要對種植環境進行相應的保護,提高玉米種植的科學性,最終實現產量和質量雙豐收。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治策略及推廣實踐。
關鍵詞:玉米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效率
引言
伴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在玉米種植期間,需要工作人員加大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力度,從根本上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在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過程中,需要擴大該技術在當地的宣傳范圍,科學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讓更多的種植人員都能夠了解到綠色防治技術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示范田地,通過真實的種植效果來吸引更多的玉米生產者使用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提高技術推廣效果,為當地農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我國農業可以健康穩定的發展。
1、綠色防治工作概述
綠色防治工作從農田生態系統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天敵方案,惡化病蟲害的生存條件,并顯著提高農作物自身的抗蟲能力。在必要時,還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化學農藥,將蟲害損失降至最低限度。在綠色防治工作中,通過生態系統的調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保障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的爆發幾率。同時,也能夠實現標準化生產,提升自身的必然要求,降低農藥風險,可以全面保護生態環境綠色防治工作體系。我國針對于玉米作物早期使用硫磺熏蒸,隨后天然殺蟲劑進行廣泛應用,普及在無人機播撒中。天然殺蟲劑雖然發揮了重要優勢,但若長期依賴殺蟲劑等化學防治措施,會導致病蟲害抗藥性上升以及爆發幾率。因此,可以科學發展觀點為基礎,指導落實公共綠色合理的發展理念。推進專業化防治以及綠色防控,避免病蟲害污染,保障農業增產增收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玉米綠色防治措施中,包含生態調節、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其中,生態調節技術可以采用抗病蟲品種對玉米進行優化,選擇合理的玉米苗改善水肥管理,并結合農田生態工程、農田生草覆蓋等,融合生物多樣性調控以及自然天敵保護技術,改善玉米生長環境,惡化病蟲害生存資源,強化控害能力以及削弱病蟲害能力。而在生物防治技術中,可以蟲治蟲、以螨治螨。例如,利用大眼赤峰、捕食螨、綠僵菌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此外,牧雞、牧鴨等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雞、鴨糞便還可為玉米提供養分,是一舉多得的防治體系。而在理化誘控技術中,利用性誘劑、殺蟲燈、誘蟲板等技術,結合玉米病蟲害放空,積極開發以及應用全新的食餌誘殺技術,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在科學用藥技術中,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于環境友好的農藥,優化集成農藥輪換使用、交替使用等配套技術,加強農藥抗疫性的檢測以及治理。
2、玉米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2.1天氣條件有利于病蟲害的繁殖
當前,天氣條件對玉米病蟲害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會導致產生以大斑病、褐斑病、頂腐病為主的病蟲害情況,特別是正常天氣條件下也容易產生大斑病。外部濕度條件情況也會直接影響到病蟲害的成活率。比如,蚜蟲、介殼蟲都容易在夏季產生。在持續性多雨的季節,往往會由于太陽光照不足導致玉米生長相對緩慢,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不夠強,直接導致到病蟲害的產生。
2.2缺乏有效預防工作,后期防治難度較大
土壤是特殊的生態環境,其中包含著許多害蟲,土壤與害蟲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相關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害蟲都與土壤之間發生相互關聯。比如,螻蛄等害蟲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土壤中,偶爾有個別病蟲害等在蟲期生活在土中,還有部分在土壤中完成化蛹、越冬等。土壤的濕度、有機質與溫度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土壤病蟲害的產生。
2.3栽培不科學
要想實現玉米高產穩產,就需要從栽培管理角度入手,構建完善的栽培管理方案。但從當前的玉米生產現狀來看,基層地區的很多農民群眾一直堅持經驗式的栽培管理模式,種植不科學,玉米植株生長比較瘦弱,抵抗能力相對較差,很容易給多種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提供條件,從而加重了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栽培管理期間不能夠做到科學栽培,定植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光照不充足,玉米植株比較瘦弱,田間濕度較大,溫度較高情況下十分適合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長,從而加重各種病害。
2.4病蟲害防治方法不科學
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是保證玉米生產質量、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有效手段。但當前我國諸多玉米種植戶在防治玉米病蟲害時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法,其主要表現為防治期間藥物選擇不當,缺乏科學可持續的防治理念。玉米病蟲害防治主要包括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三種,不同防治方法的作用也存在差異。相對來說,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更加環保,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小,而化學防治方法見效快,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若對藥物使用不當,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當前,我國許多農民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比較頻繁,但在使用化學藥物時對于藥物劑量及用藥頻次把控不準確,因此不僅不能達到預期防治效果,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玉米種植期間出現的主要病蟲害及應對措施
3.1科學合理使用抗藥玉米品種
為了全面提升玉米的產量與質量,相關農業工作者在前期要努力選購優良的玉米品種,在種植前做好科學準備工作,精心處理相關藥劑,嚴格控制好玉米播種的有效溫度,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病蟲害的發生。與此同時,需要不斷優化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并且結合相關藥劑促進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水平不斷提升。除此以外,對于溫度的有效控制也會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發育情況。一般情況下,溫度需要保持在12℃,如果溫度低于該標準,那么玉米種子的整體發芽率就會變得比較低。在進行玉米播種工作中,相關農業工作者也可以在地面覆蓋一層地膜,該種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生長所需要的問題,促進玉米種子更好萌芽。特別是在病蟲害高發的階段,由于這個時期玉米已經趨于成熟,對病蟲害的防控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比如,甘肅省下轄綜合服務站在進行玉米種植工作的時候,當玉米在成熟前期遭遇到病蟲害的大量侵擾,那么會導致大批量玉米出現死亡情況。相關技術人員鑒定為玉米螟后,在玉米植株上進行辛硫酸乳劑噴灑工作,這樣可以促進玉米病蟲害得到有效及時處理。
3.2加強對玉米生長的管理
完成玉米前期種植工作后,需要對其整個作物生長發育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提升玉米生長的成活概率,確保玉米的產量。最主要的幼苗管理發展階段可以劃分為兩個管理階段,分別是玉米的發芽幼苗管理階段和抽穗階段。玉米的發芽幼苗管理階段是玉米幼苗植株葉片及葉系根莖生長周期分化的關鍵階段,直接影響玉米植株根系生長,對玉米植株根系發達成熟程度的級別高低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應不斷強化對玉米的幼苗管理。同時,必須及時觀察玉米幼苗生長發育情況,當玉米的植株幼苗生長發育緩慢,只有3片或4片玉米葉子時,必須立即采用植株定苗播種措施,栽培一株幼苗生長良好的玉米幼苗,以此進行比較,檢查各個種植地區缺苗率。除此之外,還需第一時間將雜草清除干凈,選擇適合的生長肥料,結合幼苗生長的實際情況確定追水和追肥的時間等。以適合的方式、合理的追肥形式,確保玉米種植產量得以提高。第二階段是抽穗階段,這個階段必須要注重玉米培育土壤工作,最大限度為玉米根系生長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栽培技術管理是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試驗,改進和解決玉米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經過不斷改進,用良好的栽培技術和合理的管理制度促進玉米產量的提高。因此,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以良好的管理技術保證玉米的健康生長。
3.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就是通過使用化學藥劑的方法來防治病蟲害,常用手段有拌種、浸種、毒餌、噴霧、熏蒸等,可適用于病蟲害的預防階段和防治階段。病害防治:在玉米播種前,為了殺死種子表面及深藏的病菌可對其進行浸種、拌種處理;在玉米植株生長期可對發病植株進行噴藥處理,或者使用專業藥劑進行灌根處理,及時控制病害傳播,使玉米植株正常生長。例如,治療玉米青枯病可用甲霜靈藥劑灌根處理;治療玉米灰斑病可用丙環唑等藥劑兌水噴灑至病株上。蟲害防治:除拌種及農藥外,還可以采用毒餌誘殺和糖醋液誘殺等。例如,氯氟氰菊酯可滅殺蚜蟲、辛硫磷乳油可用于誘殺地老虎成蟲,用糖、酒、米糠和敵百蟲混合成毒餌來誘殺黏蟲。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栽培管理不合理以及連續多年在同一個地塊種植玉米,土壤當中的病蟲害數量逐漸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率呈現逐漸增高的態勢。種植管理人員應轉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種植理念,加快學習病蟲害防治知識,并不斷加強流行病學調查,掌握玉米田間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現狀,針對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情況,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防控,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以此來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為玉米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德全.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推廣[J].農民致富之友,2021(16):1.
[2] 王軍芳.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1.
[3] 杜宏玉.玉米種植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33):13-14.
[4] 韓旭.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運用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0(11):1.
[5] 湯明亮.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運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