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縣樂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413523) 田中華

地域范圍安化小籽花生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安化縣樂安鎮所轄長趙、葡萄和蚩尤等22個行政村,以及樂橋和樂高2個社區。
人文歷史花生自清乾隆年間傳入安化,始做茶點,后有部分上市銷售。清末至民國時期,以常豐鄉(現樂安鎮)生產較多,但產量較低。1964年,當地大范圍推廣安化縣思游公社勞模陳立譜(地區勞模)的花生高產經驗,花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安化小籽花生獨特品質的認可,安化小籽花生在當地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2019年,農業農村部對“安化小籽花生”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品質特色莢果呈蠶形,果嘴、果腰與網紋較淺,整體整齊小巧。該品種百果重100~130克,百仁重40~45克,籽仁飽滿,種皮深紅,肉質細嫩,色香味俱佳。每百克籽仁中蛋白質含量≥27克、脂肪含量≤47克、蔗糖含量>4克。
栽培管理①產地選擇。種植地塊應選擇在遠離污染源、坡度小于30°的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山地或高丘區域。②整地。冬前進行深耕,增施有機肥,凍土曬垡。3月下旬前翻耕,鋤細耙平,開溝排漬。按1.5~2米分廂(包溝30厘米),每廂種植5~6行,行距30~33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2粒,每667平方米密度為1萬穴。③施肥。肥料施用應符合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的要求,根據植株營養和土壤養分的診斷結果進行科學配方施肥。施肥布局應施足底肥,一般不追肥,尤其不得追施氮肥。應增施土雜肥、有機肥、鈣磷肥,適施氮、鉀肥,補施硼、鉬、鎂、鋅肥。④播種。剝殼前曬種1~2天,增強種子活力;剝殼后精選種子,剔除霉變、蟲蛀、破損、瘦小、雜色種子。播種前使用溫水浸種,采用綠色環保、高效的藥劑拌種。清明后至谷雨前為適宜播種期,具體播期要搶冷尾暖頭、雨過天晴的日子。推薦采取地膜覆蓋栽培,增溫保墑效果好。⑤水分管理。花生生長前期雨水較多,應及時排水防澇。花針期和結莢期為缺水敏感期,當干旱較為嚴重時應及時灌水。收獲前1個月進入飽果期,遇旱應小水潤澆。⑥綜防病蟲草害。以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核心,化學防治為輔助,科學地控制病蟲草害。采取輪作栽培等手段,抑制花生枯萎病發生。農藥使用應符合NY/T 393—2020(《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要求。⑦追施葉面肥。生育中后期植株有早衰現象的,每667平方米葉面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50千克,連噴2次,間隔7~10天。⑧收獲。當花生葉片轉黃,70%莢殼剝開后內壁的海綿組織呈褐色時,搶晴天及時收獲。新收獲后的花生不得堆放,應盡快摘果、攤曬。
產業發展截至2021年,樂安鎮小籽花生種植面積超2000公頃,產量近4500噸,全鎮從事安化小籽花生生產的家庭農場48家、專業合作社8家,產業發展覆蓋了近5萬人。各新型農業主體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抱團發展模式,帶領廣大農民、種植大戶與合作社大面積推廣種植提純復壯的安化小籽花生良種,并與良法、良機、良制配套,從增產、優質、節本、品牌等方面全方位做大做強安化小籽花生公共品牌,幫助2361戶建檔立卡戶順利脫貧,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并帶動種業、加工業等發展。此外,當地還結合鄉村旅游發展熱潮,以安化小籽花生為媒,建立線上線下品牌館,統籌建設與規范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目前,安化小籽花生已經成為當地帶動經濟發展、帶領農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