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縣農業農村局
在洞庭湖平原廣袤的田野上,活躍著一群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羅勇就是其中之一。他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2006年進入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工作。然而,躍出“農門”的他,卻因思念家鄉,萌生了重回農村的念頭。“當時互聯網技術多用于商業和工業領域,我就有了把互聯網技術用于水稻種植的想法。”羅勇說。2015年,他辭職回鄉,在湘陰縣新泉鎮流轉土地,當起了“田保姆”。
2015年12月,剛返鄉從事水稻種植4個月的羅勇參加了湘陰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班。培訓宛如一場及時雨,不僅讓他學到了所需要的農業知識,為創業把準方向,還使他結識了優秀的同行,相互交換農業技術。培訓結束后,他仍堅持不懈地向跟蹤服務的老師請教求證,并多次邀請其上門指導,將老師講授的內容與自己創業的項目融會貫通。2018年,羅勇投資成立了湘陰鏈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鏈田”),并搭建了“水稻種植+互聯網”一站式服務平臺。他本著服務農民的初心,以科技智慧種植為支撐,以稻田托管助推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種植,打造了一條集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于一體的全鏈條、全天候農業生產服務體系。他將稻田托管區域按27~40公頃劃分成“網格”,通過“鏈田”村級合伙人,把“鏈田”的產品和服務分發給種植戶,將農特產品上傳到平臺進行銷售。截至2020年,加入“鏈田”的農戶達13780戶,平臺流水1.2億元,線上銷售超過800萬元。

2015年,羅勇與周邊35戶貧困戶簽訂合約,訂單種植優質稻。他免費給貧困戶提供種子、肥料、農藥和機械作業服務,并以不低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稻谷,幫助貧困戶每戶增收1500元以上。新泉鎮西堤村村民蘇應球種了7公頃水稻,但收益一直不高。2018年,他碰巧看到“鏈田”的無人機飛防作業,便對羅勇說:“這些田就交給你們年輕人管吧。”2018—2020年,托管后的稻田收益喜人。嘗到甜頭的蘇應球,不但自己學習起操控無人機來,還帶動附近農戶組建起一支由8名飛防手和12架無人機組成的飛防隊。現在,蘇應球自己種了13公頃稻田,每667平方米純收入由托管前的不到300元增加到600多元。此外,他每年還承接“鏈田”飛防服務1333公頃。截至2021年年底,羅勇共帶動952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優質稻訂單種植987公頃,收益700萬元以上,人均年增收900元;聘請2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工作,發放工資370萬元。
“種田找‘鏈田’,省心又賺錢。”這是湘陰縣水稻種植農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之所以得到農戶的信賴,得益于在羅勇的帶領下,“鏈田”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合技術鏈、拓寬增收鏈、完善利益鏈“五鏈”引導水稻種植產業集約提質發展,推動水稻種植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鏈田”完成水稻連片種植規劃4000公頃,實施訂單種植面積超3333公頃,組織旋耕機、無人機等農機作業服務面積超13333公頃;幫助15萬噸以上糧食走向市場,銷售大米近3萬噸;積極推廣高檔優質稻種植3000公頃,每667平方米增收300元以上;加強與農機農藝管理部門對接,加快與科研單位聯合攻關,建立起了農機農藝融合的協調機制;引導托管農戶實施稻蝦、稻魚共作200公頃,每667平方米增收500元。此外,“鏈田”還申請成立水稻種植職業技能培訓學校16所,舉辦培訓600余場,參訓農民超過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