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吳高波 但京民 肖明杰 李 健 吳慶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 戴玉飛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迅速推進電力在工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力傳輸安全問題也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國內長距離輸電主要靠電纜隧道,而電纜隧道火災頻繁發生由于電纜隧道環境惡劣、火災撲救困難、易復燃、撲救時間長、損失大。目前,國內電纜隧道火災研究工作開展較少。
本文采用Pathfinder 軟件對電纜隧道人員疏散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了防火分區長度設置、人員數量、火源位置、防火門寬度對人員疏散的影響,為電纜隧道防火設計及人員疏散提供一定依據。
研究結果表明:防火分區長度越長、越不利于電纜隧道運維人員疏散;在最不利情況下,起火位置越靠近端部、越不利于人員疏散;人員數量越多、越不利于人群疏散;在滿足設計要求前提下應盡量增加防火門寬度。
人員能否安全疏散取決于兩個特征時間:可用安全疏散時間(Available Safety Egress Time,ASET)與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equired Safety Egress Time,RSET),火災人員安全判據如圖1所示。

圖1 火災人員安全判據示意圖
可用安全疏散時間主要由災害演化過程決定,可通過火災仿真分析結合人員耐受極限判據綜合分析得到。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T 是指從起火時刻起到人員疏散到安全區域的時間。緊急情況下的RSET 包括火災探測時間(Talarm)、預動作時間(Tpre)和人員疏散運動時間(Tmove),預動作時間又包括認識時間(Treg)和反應時間(Tresp)兩部分,即RSET=talarm+tresp+αtmove,α 為安全系數,工程上通常取為1.5。其中,人員疏散運動時間可通過人員疏散仿真獲得。
人員耐受極限標準參照美國消防協會NFPA 標準、日本工程部《關于安全疏散和結構耐火性能的“性能化”評估方法》和澳大利亞《消防工程指南》,設計選取人員耐受極限標準如下:能見度方面。安全高度以下能見度小于10m;對流熱方面。安全高度以下氣體溫度達到60℃;有害燃燒產物方面。安全高度以下的氣體中CO 濃度達到1400ppm[1]。
用于人員疏散數值仿真的軟件工具很多,常用的有EXODUS、Pathfinder、AnyLogic、STEPS、Simulex、EVACNET 等。本文對開展實際使用的軟件Pathfinder 進行介紹。Pathfinder 是由美國TE 公司開發的以人物為基礎的模擬軟件。通過定義每人員的參數(人員數量,行走速度,以及距離的距離)來實現模擬過程中的各自的逃生路徑和時間模擬,配合實際層面的建設模式。Pathfinder 在本文中以Agent-based 為基礎,建立連續的物理空間和模型,模型中人物以實際工程維護人員能力相匹配,人與人、人與隧道管廊墻壁之間設置完整的處理機制,還原實際情景較為真實。
Pathfinder 通過導入電力管廊的FDS 模型,建立包括SFPE 模式和STE 模式的人員運動模式。SFPE 模式以流量為基礎,人員仿真時會自動移向就近的安全出口。人員間不存在相互擁擠推搡,但列隊將是以SFPE 假設為前提。該模式的工程指南是以人類行為為基礎,利用隧道內人員密度確定人員移動速度。
STE 模式則側重于路徑規劃和引導體系,擁堵處理結合工程委會人員的運動。如果工程維護人員間的距離和最近點的路徑超過特定閥值,可規劃新的套型規劃路徑,以適應形勢變化。軟件利用獨有的圖形建模、仿真以及人員模型技術,對工程維護人員群體中的個體運動都進行可視化的模擬演練,可準確規劃個體臨災時最佳疏散路徑和逃生時間[2]。
Pathfinder 在此項目研究中有以下優點:根據電纜隧道多參量進行建模組合;災難場景的可視化動畫展示,便于過程理解和場景還原;軟件建模工作井和電纜隧道展示人員逃生路線;確定個體和區域在災難發生時逃生路徑和逃生時間。
本文選取圓形截面隧道為直徑3.0m、長度為200m、電纜回路數6回路,以此構建典型電纜隧道模型,此外構建長度400m、600m 電纜隧道模型,利用FDS 構建電纜隧道1:1仿真模型,如圖2所示。仿真模型主要包括電纜隧道主體(內含電力電纜、電纜橋架、電纜槽盒等)及連通工作井。本文選取的工作井底下共兩層結構,其中負二層距離地面約14.4m,負一層據地面約5.3m,地面處出入口尺寸為1.0m(長)×1.0m(寬),經適當簡化構建工作井仿真模型。

圖2 電纜隧道仿真模型
基于火災仿真模型(Pyrosim)構建人員疏散平面模型,并添加樓梯、爬梯、門、出口等,具體如圖3所示,在本研究中由于隧道坡度小于千分之五,忽略坡度的影響。

圖3 電纜隧道模型和人員疏散平面模
經過文獻調研,結合SFPE《消防安全手冊》,針對于電纜隧道疏散場景,通常情況下進入電纜隧道內的人員均為專業技術人員,考慮為青壯年男性,因此設置疏散人員模型肩寬0.45±0.05m,緊急情況下步速1.5±0.2m/s,肩寬和步速仿真時通過計算機隨機選取,概率均服從正態分布,人數為2、4或6人。
設計共9組疏散仿真工況,如表1所示。

表1 人員疏散仿真工況
工況設計考慮圓形隧道(直徑3m)內發生火災后人員疏散,疏散人數分別為2、4、6人,隧道防火分區長度200m、400m、600m,疏散出口間間距為200m、400m、600m,起火位置為隧道中部、端部,豎向疏散通道為爬梯形式,隧道內無其它防火門(墻)及防火門寬度為600mm、800mm、1000m 情況下9組仿真工況,考慮最不利情況,人員疏散初始位置為隧道中部并向同一側疏散。隧道內設計火災探測器類型為感煙火災探測器,且每次仿真時都默認隧道內無煙霧,以保證探測器響應時間基本一致。
疏散模擬中將人的疏散速度設為一定范圍內的隨機量,故在本報告中對每種工況下仿真參數進行三次隨機模擬,在三次仿真結束后取平均值得出最終疏散時間。因篇幅關系在本報告每種工況選取一次的模擬結果進行展示[3]。
在本研究中,為確定火災探測時間,設置了相同條件下的電纜通道進行模擬,以10m 間隔布設火災探測器,得出探測器的響應時間為18s。下面以工況1為例,闡述該工況下必須逃生時間計算方法,工況2至工況9計算方法相同,下文不再贅述。
工況1考慮圓形隧道(直徑3m)內發生火災后人員疏散,疏散人數2人,隧道防火分區長度200m、疏散出口間間距為200m,起火位置為隧道中部,豎向疏散通道為爬梯形式,隧道內無其它防火門(墻),考慮最不利情況,人員疏散初始位置為隧道中部并向同一側疏散。
通過三組模擬數據計算,第一個疏散人員平均在68.83s 左右從隧道中部疏散至工作井,平均在90.5s 左右疏散至地面,考慮3段爬梯共14.4m 高,參考文獻《城市綜合管廊電纜艙室火災特性及人員疏散研究》成人男性爬上3m 爬梯所用時間為7s,則通過14.4m 爬梯所用時間為33.6s,因此第一個疏散人員平均疏散運動時間為124.1s(Pathfinder 無法模擬人員通過爬梯的過程);第二個疏散人員平均在75s 左右疏散至工作井,平均在100s 左右疏散至地面,加上爬梯時間,則第二個疏散人員平均疏散運動時間為133.6s。綜上所述,所有人員完成疏散的運動時間為133.6s。
疏散工況1中,由于人員疏散運動時間為133.6s,火災探測時間為18s(以10m 間隔布設火災探測器時的探測時間),人員響應時間設為5s,安全系數取為1.5,則疏散工況1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 T=talarm+tresp+αtmove=223.4s。
特別地,若只考慮水平疏散,由于第二個疏散人員平均在75s 左右疏散至工作井,則水平段疏散工況1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T=talarm+tresp+αt move=135.5s。
匯總疏散工況1至疏散工況9的數據結果得到如下疏散工況數據,見表2。

表2 疏散工況數據(單位:s)
綜合對比疏散工況數據,可初步得出以下結論及建議:
對比工況1、2、3不難得出,隨著防火分區長度增加,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T 也隨之增加,因此防火分區長度越長、越不利于電纜隧道運維人員疏散。
對比工況1、4、5可以發現,當疏散人員從2人分別增加到4人、6人,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T 也從223.1s、249.1s、266.1s,因此人員數量越多,越不利于人群疏散。
對比工況1、6發現,起火位置在中部和端部時,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T 分別為223.4s 和325.1s,因此在最不利情況下,起火位置越靠近端部越不利于人員疏散。
對比工況7、8、9可以看出,隨著防火門寬度從600mm 增加至800mm、1000mm,必需安全疏散時間RSET 在相應減少,因此在滿足設計要求前提下應盡量增加防火門寬度。
電纜隧道發生火災人員疏散時,應遵循背火、逆風、就近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