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雙
(貴州中水建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2)
貴州萬壩水庫位于德江縣沙溪鄉北東側小溝組、黃泥溪組上游,為馬蹄河左岸支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水庫距德江縣約26 km,距沙溪鄉約5 km。工程任務為承擔德江縣沙溪鄉鄉鎮、農村人畜飲水及灌溉供水。工程等別為Ⅳ等,工程規模屬小(1)型,水庫總庫容113.6萬m3,可供水量為97.3萬m3,具有多年調節性能。主庫大壩樞紐建筑物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岸邊開敞式溢洪道、庫區連通隧洞、壩身取水兼放空設施、提水泵站、上水管、高位水池、輸水管道及相關附屬設施等。
萬壩水庫由新建主庫、副庫組成,兩庫中部僅有一山脊相隔,庫壩區出露地層一致,無構造發育,巖層產狀一致。兩庫區工程地質條件及水文地質條件相當。主庫河流為小溝河,副庫河流為黃泥溪河,均為馬蹄河左岸支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庫壩址區位于小溝組上游,河流流向為北西向,壩址段河谷為基本對稱“V”字型谷。左岸地形坡度30~45°,右岸1 185 m高程以下地形坡度為30~45°,1 185 m高程以上地形坡度為0~15°,兩岸坡面均為林地。河床地形平緩,寬26~40 m,河流亦平緩,無深大跌坎發育,河床均為耕地(水田)。主庫出露地層為志留系中上統韓家店群(S2-3hn)、第四系(Q)。壩址區巖體較完整,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一致,為N20°~35°E/NW∠40°~55°,總體傾向下游,壩址區未見大的地質構造形跡。壩址區物理地質現象主要為巖體風化卸荷。主庫左岸覆蓋層厚0~3 m,強風化層厚4~8 m,弱風化層厚5~9 m;右岸覆蓋層厚0~3 m,強風化層厚5~9 m,弱風化層厚5~9 m;河床覆蓋層厚8~14 m,強風化層厚1~3 m,弱風化層厚1~3 m。主庫壩址區為(S2-3hn)碎屑巖地層,屬相對隔水層,地下水類型為基巖裂隙水。壩址區強風化層巖體透水率大,多為注水;弱風化層巖體較完整,一般小于5 Lu,但局部地段裂隙切割較深,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沿裂隙滲漏,透水率>5 Lu;微新巖體節理少量發育,多閉合,巖體透水率均小于5 Lu,一般小于3 Lu。
主庫壩基地層巖性均為志留系中上統韓家店群(S2-3hn):灰綠、紫紅色薄至中厚層粉砂質泥巖、泥巖、頁巖,屬軟巖。壩基巖石物理力學指標參數較低,而剛性壩對巖體承載力要求較高,壩基巖體承載力不具備建剛性壩條件,只適宜建柔性壩。壩址區河床覆蓋層厚度大(10~16 m)且不能作為基礎持力層,壩基開挖須清除河床覆蓋層,而均質土壩壩體坡度可達1∶2,壩基開挖量大于堆石壩(壩坡陡于土壩壩坡)。而壩址區下游大坪上村沖溝對岸,與主壩直線距離約730 m,與副壩直線距離約580 m處石料場滿足修建堆石壩要求。結合地質勘察成果,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和碾壓式瀝青混凝土心墻壩2種壩型進行比較,優選與工程實際匹配性更佳的壩型。
(1)地形、地質條件:主庫壩址區巖體較完整,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一致,為N20°~35°E/NW∠40°~55°,總體傾向下游,壩址區未見大的地質構造形跡。兩庫壩址區出露地層相同,出露地層為志留系中上統韓家店群(S2-3hn)、第四系(Q)。河谷兩岸均為軟至較軟巖地層,弱風化下部巖體呈層狀結構,無貫穿性結構面,巖體較完整,但強度較低,抗變形能力較差,面板堆石壩雖然受到一定的地形限制,但影響不大,大壩樞紐均可布置。從壩址的地形、地質條件看,2種壩型均可行。
(2)樞紐布置:面板壩和心墻壩都是土石壩,但面板壩樞紐布置相對于心墻壩更緊湊,占地面積小且便于管理,面板壩樞紐布置較優。
(3)投資經濟效益:面板壩方案首部樞紐投資4 869.68萬元,心墻壩方案首部樞紐投資5 089.20萬元,心墻壩方案較面板壩多219.52萬元,面板壩方案優。
瀝青混凝土心墻壩與面板壩相比,心墻攤鋪施工相對簡單,且易于適應低溫施工,但施工與壩體施工存在干擾。面板壩方案較心墻壩方案省219.52萬元,面板壩方案明顯優于心墻壩。對于中、底壩的建設,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技術條件相對心墻壩更加成熟[1-2]。因此,從技術經濟條件比較,混凝土面板壩方案優于瀝青混凝土心墻壩,設計采用面板堆石壩方案。
萬壩水庫主庫面板壩首部樞紐主要建筑物包括擋水面板壩、岸坡式溢洪道、左岸取水兼放空管等。
主庫攔河壩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大壩上、下游壩坡均為1∶1.4,大壩從上游至下游設置混凝土防滲面板+墊層區+過渡區+堆石區+大塊石護腳。主庫壩軸線方位角壩軸線S50°52'42"W,壩軸線長度91.11 m,壩頂高程1 174.20 m,防浪墻高程1 175.40 m,河床趾板建基面高程1 141.50 m,最大壩高32.7 m,壩頂寬3.7 m,最大壩底寬106.90 m。
岸坡式溢洪道布置在主庫大壩右岸,由進水渠、溢流堰、泄槽、消力池及尾水渠組成。引渠段長約28.2 m,底板高程1 171.00 m;溢流堰頂高程1 173.00 m,不設置閘門,為開敞式溢洪道。堰頂上游面采用直壁,上游堰頭采用一段橢圓弧曲線,下游堰面曲線為WES曲線,堰下游接泄槽段。泄槽為矩形明渠,凈寬8.0 m,邊墻高1.5 m,為衡重式擋墻,底板厚0.5 m,按坡降不同分為2段,第1段坡比為1∶8,水平長度31.42 m,第2段坡比為1∶1.25,水平長度16.42 m,第1段和第2段以拋物線相接,第2段末端通過圓弧接消力池底板,反弧半徑r=1.5 m,消力池底板高程1 151.00 m,消力池尾坎高程1 152.00 m,寬度1 m,消力池邊墻高3.5 m,墻頂高程1 154.50 m。尾水渠為梯形明渠,邊墻高1.5 m,為貼坡式邊墻,坡比為1∶1,底寬8.0 m,底板厚0.5 m,按坡降不同分為2段,第1段坡比為1∶4.827,水平長度9.62 m,第2段坡比為i=1.2‰,水平長度52.83 m,末端底板高程1 149.94 m。
萬壩水庫主庫設計取水流量為0.057 13 m3/s,取水兼放空管布置于主壩右岸,位于壩0+063.29樁號處,結合施工導流布置,引水管由導流管改造而成,采用C25鋼筋混凝土外包,兼有取水、放空、下放環境水的功能。取水口為岸塔式,進口底板高程為1 158.50 m,比淤沙高程1 155.41 m高3.09 m;進水口頂部高程1 159.80 m,比死水位1 163.00 m低3.2 m。進口塔段長6.6 m,頂寬4.8 m,頂部高程與大壩防浪墻頂高程相同,為1 175.40 m。從左壩肩順著新建公路通至取水塔上啟閉機室,啟閉機室與公路通過交通橋連接。
萬壩水庫主庫為面板堆石壩,根據SL189—2013《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20《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壩頂高程等于水庫靜水位與壩頂超高之和[3-4]。經泄水建筑物比較及調洪計算得,水庫的校核洪水位為1 174.09 m,設計洪水位為1 173.80 m,正常蓄水位1 173.00 m。工程區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1.0 m/s;主庫最大風區長度均為0.5 km,主庫與壩軸線夾角為16.39°。主庫壩頂高程計算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設計水位的防浪墻頂高程最高為1 175.38 m。因此,選定防浪墻頂高程為1 175.40 m,防浪墻高取1.2 m,相應壩頂高程為1 174.20 m,高于水庫校核洪水位1 174.09 m。

表1 萬壩水庫主庫壩頂高程計算成果
萬壩水庫主庫堆石區地層為二疊系中統棲霞至茅口組(P2q-m)淺灰至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巖體強度較高(飽和抗壓強度大于40 MPa),屬于硬巖。因此,根據《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設計規范》規定,上游壩坡采用1∶1.4,下游壩坡采用1∶1.4。大壩壩體結構為:上游防滲面板+墊層區+過渡區+堆石區+大塊石護腳+下游塊石護坡+塊石護腳。大壩典型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主庫面板堆石壩典型斷面
萬壩水庫主庫壩頂無交通要求,壩頂寬度取3.7 m。壩頂上游設懸臂式混凝土擋土墻形式防浪墻,防浪墻上游設0.8 m寬的檢查平臺,L型防浪墻厚0.5 m,高2.7 m,水平段長度3.2 m,墻底高程1 172.70 m,墻頂高程1 175.40 m,其中1.50 m埋入堆石體內。壩頂下游側設混凝土擋墻,墻底高程1 172.70 m,墻頂高程1 174.20 m,墻頂處設置高為1.2 m的仿石欄桿。根據壩體填筑材料和分區情況,壩體填筑設計標準,見表2。

表2 壩體材料分區填筑參數表
在趾板與基巖接觸部位,為了提高趾板基礎的整體性,提高抗沖蝕能力,需進行固結灌漿,采用錨桿與基礎連接[5-6]。固結灌漿孔共三排,排距2 m,孔距2 m,梅花型布置,孔深入基巖6 m。錨筋直徑Φ25,單根長4.5 m,間、排距2 m,梅花形布置,預留0.4 m與趾板混凝土連接。
防滲帷幕為懸掛式,壩址區地層屬相對隔水地層,兩岸防滲邊界接地下水位,并保證進入微新巖體;壩基防滲底界進入相對隔水層5~10 m(巖體透水率≤5 Lu)。河床段沿趾板中部布設帷幕灌漿,要求先作固結灌漿后作帷幕灌漿,左岸防滲帷幕線長約18.9 m,防滲帷幕面積330.6 m2;右岸帷幕線長約83.1 m,防滲帷幕面積1 067 m2;壩體防滲帷幕線長約152.8 m,防滲帷幕面積2 641.2 m2,總防滲面積4 038.8 m2。左右岸帷幕線均較短,采用地面灌漿方式。帷幕總進尺2 500 m,有效進尺1 880 m,無效進尺620 m。帷幕線為單排,灌漿孔按單排孔布置,壩體段孔距2 m,兩岸孔距3 m。
萬壩水庫是貴州德江縣解決沙溪鄉鄉鎮、農村人畜飲水及灌溉供水為本土的骨干水源工程。壩址區地形地質條件較好,河流亦平緩,無深大跌坎發育,具備成庫條件。為確保水庫首部樞紐具有較高技術可行性和投資經濟性,結合項目地形、地質、天然材料和施工等條件,主壩從壩型適應性、首部樞紐布置和投資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論證分析和優化調整,優選技術經濟均較優的面板壩方案,并對方案樞紐布置及大壩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設計,確保了工程高效優質的施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