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婉 陳心眉
速途元宇宙研究院發布的《2022虛擬人產業研究報告》中指出,虛擬人本質上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具有人類的外觀行為,甚至思想特征的虛擬形象。
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發布第一條視頻即登上熱搜,不到一年時間獲贊超3000萬次;首位虛擬人脫口秀主持人“梅澀甜”,被聘請為“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數字人推廣大使……虛擬數字人為何頻頻出圈、備受歡迎?未來又能否實現規模化落地,實現“數字人自由”?
虛擬數字人憑“實力”出圈
2022年高考首日,一篇由百度數字人“度曉曉”作答的全國新高考Ⅰ卷議論文刷屏網絡。
一般認為,高考作文寫作對于數字人的挑戰極大,要求邏輯連貫、主題清晰,且具備較高的可讀性和創造性,而“度曉曉”的答卷被知名語文教師評為48分,成績趕超約75%的高考考生,且僅需40秒就能據題創作40多篇文章。
數字人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生產效率還是創作質量,在一些領域,虛擬數字人甚至可能“碾軋”大多數人類。不僅如此,其創作的文藝作品還攜帶著較大的經濟效益。2022年6月初,“度曉曉”的4款畫作被制成數字藏品上線售賣,24小時售賣額超17萬元。
虛擬數字人創造的價值成果并不會是曇花一現,而有可能隨著技術的迭代,實現持續性發展。一旦虛擬數字人IP運作成功,形成較大的破圈、流量和吸金效應,后續只要在IP上持續注入新的功能,就能使它擁有超越時間的社會生命力,進入到一種接近永生的狀態。
現階段,虛擬數字人憑“實力”出圈,已經開始在教育、娛樂、養老等諸多領域“落地開花”。從功能和價值上,大體可以分為虛擬偶像等傳播傳媒類、虛擬管家等專業服務價值類,以及未來將走入千家萬戶的虛擬孩子等生活陪伴類三種應用場景。
虛擬數字人可以是現實生活職業的復刻,與人協同配合。比如,24小時AI虛擬主播可以填補真人主播無法出鏡的空白時間,經測試發現,同一時段虛擬人直播帶貨的流水能達到真人帶貨流水的30%。
在金融領域,虛擬數字人也非常“吃香”。銀行大部分的業務流程是自動化、標準化的,利用“數字員工”提供數字服務來代替大量重復工作,不僅能夠降低人力成本,還能避免精細化工作中的人為錯誤,縮短反饋時間。
跨入虛擬數字人賽道的企業正在增加,許多擁有智能語音技術能力的大廠都在布局。近一年來,從事虛擬人的相關產業公司增長了20倍。
破解困局實現“數字人自由”
當前業界的數字人制作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柳夜熙的制作團隊曾表示:“一條柳夜熙的短視頻成本為幾十萬元。”
成本高昂的原因還在于跨界人才的稀缺,以及對表現力不斷提高的需求。不只是算法與技術,還要融合審美、心理學等知識,超越技術實現,追求動人表現,這是一場跨學科的挑戰。
以冬奧會期間參與CCTV央視頻多場金牌賽事的手語解說數字人“聆語”為例,為實現流暢的交互,騰訊建立了專門的手語顧問團隊,并依據《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開發出一套手語翻譯系統,將健聽人語言內容低延遲生成高準確率的手語語言表征。目前聆語對詞匯和語句的覆蓋量已經超過160萬。
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突破,虛擬數字人的產業生態已經初步形成,制作和應用過程也得到有效簡化,讓規模化落地成為可能。
事實上,還有不少從業者正在發力,致力于讓企業、普通用戶均實現“數字人自由”。
將一張高清證件照上傳至黑鏡自主研發的“MetaMaker Studio”系統,1秒鐘不到便生成一個專屬的寫實風格數字人或者“迪士尼”風格數字人,且只需點擊幾下鼠標,便可自由更改五官、發型、服裝等,這就是黑鏡的“通用數字人”解決方案。
廠商可以一鍵創造一位企業專屬的數字人,一鍵生成基于數字人的虛擬內容,一鍵配置互動數字人服務。這種去中介化的方式,讓所有企業都有機會打造自己的IP體系,讓人人都能成為未來虛擬化時代的創造者。
未來之路如何走穩走好
2021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指出,要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
2022年僅一個月內,虛擬人領域的融資就達近百起,累計融資金額超過4億元。
在技術升級的大背景下,與“初音未來”等早期的二次元虛擬偶像相比,2021年9月出品的國風虛擬偶像“南夢夏”從外形到交互發生了跨越式升級,超寫實的面部表情、動作、聲音使其更接近真人偶像,為用戶帶去更自然逼真的沉浸式體驗。
數字世界雖是虛擬的,但其內容必須具備現實的根基,這是沉浸感的來源。讓虛擬人變得更真實、更自然將一直是業內努力的方向。
但是,虛擬數字人真是越像真人越好嗎?為了讓“居住”在美國的虛擬音樂人“Lil Miquela”形象更加真實,設計團隊特意在其兩頰上添了些“雀斑”。然而,這種“連不完美都是經過刻意設計”的情況,反而可能引發人類的“恐怖谷”效應。
該理論在1970年被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他認為,起初人類會對外表、動作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產生正面情感,但在相似度達到特定程度時,人類察覺到其與真人間的細微差別后會有種僵硬恐怖的感覺,產生極其負面和反感的反應。因此,企業不必苛求虛擬數字人的“真實性”,虛擬人的進化將從擬人化,走向同人化,再走向超人化。
雖然虛擬人并非獨立的民事行為主體,但就其背后的團隊而言,是有其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的。虛擬數字人未來可能會在法律層面上引起一些新型糾紛,隱私及內容合規性等問題亟須關注。
對此,有專家建議,元宇宙的發展要嚴守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傳統界限,盡最大可能保護個人隱私,并結合國情預先設計個體退出元宇宙的隱退機制,將元宇宙隱私風險降到絕對可控的范圍。未來虛擬人在元宇宙中觸犯法律與倫理,其身份所有者將作為主要責任人,受到虛擬與現實社會的分別裁判。
(甫卿摘自2022年6月21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