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要 生態農業是基于傳統農業基礎的一種能夠實現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該模式能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帶動其他行業的協同發展。在農業生態模式下,先進、新型的技術愈發受到重視,植物保護技術不斷創新,能更好地適應生態農業發展需求。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能夠彌補傳統植物保護技術存在的不足,并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害,從而促進農業的長效發展。基于此,先概述植物保護技術和生態農業的概念,再分析生態農業中應用植物保護技術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和管理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植物保護技術;生態農業;應用創新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3–0007–03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也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和工業原料的產業。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但當下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自然資源削減、生態環境破壞等,這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對此,我國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投以了大力支持,在保障農業產量的同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農業中應用植物保護的一系列新技術,有助于促進生態農業更好地發展。
1 植物保護技術和生態農業概述
1.1 植物保護技術
植物保護技術是在研究植物病蟲草害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并采取相應對策進行綜合治理的技術。該技術包括植物病蟲害識別技術,例如害蟲形狀特點、病害的癥狀特征識別要點;農藥安全使用技術,例如農藥常見種類、農藥配制檢測方法、噴霧機械維修以及農藥安全使用技術;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例如病蟲害田間調查統計方法、植物病蟲害防治原理、經濟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等[1]。
1.2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指的是依照經濟學與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有益經驗建立起來的、可獲得較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強調,要將糧食發展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將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結合,將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憑借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依靠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統一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交通的通達,生態農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生態農業的優勢在于:其一,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做到零面源污染。生態農業可以用少量的農藥在應急時使用;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率高。就研究來看,生態農業的發展有助于停用90%以上的農藥與50%以上的化肥,而不會過于影響作物產量。其二,農產品質量高,口感好,農藥殘留少或零殘留。由于生態農業前期投入的化學物質很少,且大多是可降解的生物農藥或低毒農藥,由此配合自然界的自凈能力,最后長出的農產品口感更好、少有農藥殘留[2]。其三,單位土地經濟效益更高。粗放式的土地種植雖然產量高,但農產品價格便宜,還容易受市場影響而滯銷,導致資源嚴重浪費。相比之下,生態農業能提高每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價位,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受益。
2 生態農業中應用植物保護技術的必要性
2.1 避免病蟲害侵蝕農作物
農作物生產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蝕,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開花、結果以及果實成熟,甚至降低農業生產效益。對此,為了更好地防治病蟲害,人們過去往往會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劑滅殺害蟲、防范病害,這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會破壞生態環境,帶來污染。并且,由于農藥使用過多,農產品中也會殘留農藥,對人體造成危害。當下,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和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如光誘技術、色誘技術、性誘技術等,能有效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襲,保護植物的健康生長。同時,還能節約病蟲害防治成本,促進生態農業理念的廣泛推廣[3]。
2.2 彌補傳統植物保護技術的不足
在以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傳統植物保護技術主要使用化學藥劑殺滅病蟲害,從而保護農作物,但是,其容易破壞土壤酸堿平衡,不利于土壤的重復種植使用。對此,應用新植物保護技術,聯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手段,能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并確保對病蟲害的殺滅效果。并且,植物保護站運用現代化技術,建立全面的動態監測系統,實時監測農作物種植區域病蟲害發生狀況、病蟲害發展態勢,能及時做好防治工作,采取針對性措施防范病蟲害的大規模暴發,盡可能地減輕損失。
2.3 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伴隨農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植物保護技術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針對不同類型農作物的生長方式、特點、周期以及營養需求,可采取適合的植物保護技術,以此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例如,在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過程中,可以合理地使用旱地免耕栽培技術、水田連作免耕技術以及水旱輪作免耕栽培技術,以此調節耕作區域的濕度、溫度以及土壤的pH值,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4]。并且,這些技術的應用還能高效節約農業生產需耗費的人力、物力、水資源,降低成本,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3 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具體應用
3.1 黃板色誘技術的應用
害蟲通常都具有趨黃的特性,應用黃板色誘殺滅害蟲正是基于這一原理。色誘技術是一種物理性的殺蟲手段,因為黃板具有可控性強、成本低的優勢,所以被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的蔬菜種植區、茶園、果園、花圃園等區域,能高效捕殺蚜蟲、白粉虱、斑潛蠅、黑翅粉虱等害蟲[5]。
首先,黃板的懸掛方法。黃板懸掛以板面向東西方向最宜,對低矮的瓜類、蔬菜等作物來說,膠板垂直底邊距離應距離作物15~20 cm,而搭架的作物應把誘蟲黃板順行掛在兩行之間。其次,黃板的懸掛時間與使用量。在預防期,每667 m2應懸掛20 cm×30 cm黏蟲板15~20片,害蟲發生期應懸掛20 cm×30 cm黏蟲板45片以上。監測時,每標準棚可懸掛1~2片。治理時,可20 cm×30 cm懸掛45片。黃板的黏性很強,滅殺害蟲的效率高,可以重復使用。實驗顯示,在番茄和黃瓜的日光溫室內1.5~1.8 m高處懸掛40 cm×24 cm黃板20~25片,能有效降低蚜蟲的密度20%~40%,同時每茬作物用藥減少5~8次。由此可見,應用黃板誘殺害蟲,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用藥次數,為蔬菜無公害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399EC4B6-D604-47E4-8CE4-AF09ADACF4F0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若黃板上的黏蟲面積超過了60%黏蟲效果減弱,就要及時清除黃板上的害蟲或更換黃板,當黃板上的粘膠黏性變弱后也要及時更換;第二,使用完的黃板需進行集中回收處理,同時,黃板誘殺害蟲應結合其他綜合防治措施使用,以達到最佳的害蟲控制效果。
3.2 殺蟲燈光誘技術的應用
在生態農業中,光誘技術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植物保護技術,而該技術應用較廣泛的產品為頻振式殺蟲燈。頻振式殺蟲燈殺滅害蟲的種類多,可誘殺斜紋夜蛾、甜菜夜蛾、銀紋夜蛾、黃條跳甲等。殺蟲燈的殺蟲原理是使用光、波、色、味4種誘殺方式滅殺害蟲。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加上黃色外殼和味道,能誘使害蟲飛蛾撲向燈,再以頻振高壓電網觸殺。在殺蟲燈下方套上袋子,內里裝上少量的揮發性農藥,便可熏殺少量未觸殺的害蟲,以此達到消滅成蟲、降低田間產卵量、減少害蟲基數、控制害蟲侵蝕蔬菜的目的[6]。
科學研究顯示,在相同條件下,沒有安放頻振式殺蟲燈的區域,蟲卵數量是28棵/百株,而安放頻振式殺蟲燈的區域,蟲卵數量是12顆/百株,由此可以看出,頻振式殺蟲燈的捕殺效果顯著。整體來看,這一類植物保護技術設備產品,具有對益蟲影響小、誘殺能力強、操作簡單、成本低的優勢。并且,隨著裝置的更新換代,人們改變了高壓電網的殺傷力,將害蟲擊傷而不是滅殺,這樣能更好地發揮性誘劑的功效,滅殺更多害蟲。例如,在頻振殺蟲燈下方放上袋子,被電擊暈的害蟲落入袋中,因為其是活蟲,所以能釋放性信息素,吸引更多的同類昆蟲前來,實現性誘效果,提高殺蟲量。就實踐經驗和植物保護站監測所得信息,一般在4月中旬裝上頻振式殺蟲燈,在10月撤燈,每天21:00~翌日04:00開燈,能實現最佳的害蟲誘殺效果。
3.3 信息素性誘技術的應用
就生態農業應用的植物保護技術而言,性誘技術也是一項有效的害蟲殺滅技術,其能有效保護農作物,提升農作物產量,推動生態農業更好地發展。性誘技術是依托害蟲的性信息素釋放干擾雄性害蟲和雌性害蟲交配,從而有效抑制幼蟲繁殖,達到消除害蟲目的的技術。在夏末秋初時期,農戶可以使用性誘劑干擾害蟲之間的交配活動,以此抑制幼蟲的繁殖,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的目的[7]。
在害蟲成蟲性成熟時期,也可以將人工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合成物(一般稱作性誘劑)通過釋放器釋緩到田間,引誘雄蟲至誘捕器將其滅殺。通常,每667 m2放置1個斜紋夜蛾專用誘捕器,每個誘捕器中安放1粒斜紋夜蛾性誘劑;每667 m2放置1個甜菜夜蛾專用誘捕器,每個誘捕器內安放1粒性誘劑;每667 m2放置3~5粒小菜蛾性誘劑,可使用紙質粘膠或水盆來當作誘捕器。斜紋夜蛾、甜菜夜蛾這類體型比較大的害蟲,其專用誘捕器底部應距離作物頂部20~30 cm,小菜蛾誘捕器底部需靠近作物頂部,只需離作物頂部10 cm即可。性誘劑如果應用在果樹上,懸掛高度應保持誘芯距離地面1.5 m左右最為適宜,每667 m2懸掛2~3個誘芯。
3.4 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
防蟲網是采用防老化、抗紫外線等化學助劑的聚乙烯為主要原料,經過拉絲制造而成的網狀織物,其優點為抗熱、耐水、耐腐蝕、無毒無味、廢棄易處理等。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是一種新植物保護技術,覆蓋在棚架上,能構建起人工隔離屏障,將害蟲擋在網外,切斷成蟲害蟲的繁殖途徑,有效控制各類害蟲。該技術對菜青蟲、蚜蟲、小菜蛾、跳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的傳播都有著顯著的防治作用。并且防蟲網具有的透光、通風等作用,能為作物生長營造良好的有利條件,大幅度減少菜田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使產出的農作物質量更高、更衛生、更綠色。此外,防蟲網還具有抵御暴風雨水沖刷、冰雹侵襲等自然災害的功用,能減少惡劣天氣下農作物的損失。當下,防蟲網已成為各類農作物防治害蟲、營造農作物良好生長環境的首選產品。
4 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應用的管理措施
4.1 加強植物保護技術宣傳,進一步開發植物保護技術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農產品的產量是根本,但有部分農戶過于依賴農藥和化肥,未意識到其會嚴重污染破壞環境、降低植物品質、危及食品安全。長年累月,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生態農業的推廣發展。究其原因,在于對植物保護新技術的宣傳力度不足,這使得部分農戶對生態環境缺乏保護意識,對植物保護缺乏正確認知[8]。對此,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上門指導、公告欄張貼、微信公眾號以及拍攝抖音視頻等方式提高廣大農戶應用植物保護技術的重視度,增強農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進而奠定生態農業發展基礎。此外,為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持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同步穩定提升,還需進一步開發植物保護新技術。
4.2 完善植物保護體系,劃分小組責任人
在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生態農業還需優化管理方式,完善植物保護體系。在生態農業推進過程中,生態農業總策劃人可以將不同的植物保護技術分成幾個項目,每個項目由1個小組負責。小組人數可以由工作量情況確定,每個小組需設置1名負責人,負責人直接管理整個小組的植物保護技術研發和推廣工作,負責人定期向總策劃人匯報工作。在這樣的安排下,所有工作都能井井有條地開展,并且小組間還可以積極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發現的問題,合作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以提升整體的工作效率。
4.3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構建病蟲害預測系統
在生態農業種植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自然災害,這是不可預知的因素,但是,植物病蟲害是可以預知的因素,對其可采取合理手段預防,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好病蟲害的影響輻射范圍。相關部門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建立完善的病蟲害預測系統,強化對農田生態系統的控制,以實時把握病蟲害發展動態。例如,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局研究了作物病蟲害遙感監測與預測系統升級版,其依托眾源數據采集平臺RSCROP。該平臺既是病蟲害遙感監測與預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獨立的數據采集平臺。該平臺能夠在田間調研與農情調查時快速記錄下當地作物生長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并且支持歷史樣本記錄查看,可靈活管理野外調查數據。因此,病蟲害預測系統能更好地監測病蟲害情況,以減輕農業生產損失。399EC4B6-D604-47E4-8CE4-AF09ADACF4F0
4.4 推行綜合防治方式,選擇科學有效的技術
傳統農業種植過程中會用到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產量,但也容易引發嚴重的生態污染問題,進而使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受損。因此,在生態農業推廣背景下,需要推行綜合防治方式和治理措施,科學控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并合理選擇適宜的植物保護技術,以此兼顧環境保護和農作物的產量、質量。
5 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強調要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道路,在此背景下,植物保護技術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其對生態工業發展、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經濟振興都有很大的益處。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需立足環境保護,著力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在保證農民效益的同時,滿足國民生活需求,并達到相關檢測標準。應用黃板色誘技術、殺蟲燈光誘技術、信息素性誘技術以及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等植物保護技術,能高效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破壞,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之路走得更好、更快。
參考文獻
[1] 王有來.“三誘”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探析[J].新農業,2021(9):78.
[2] 黃練華.生態農業中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應用[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 135-136.
[3] 曹克晶.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南方農機,2020,51(11):77.
[4] 呂艷媛.新型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 (8):36-37.
[5] 向中倫.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0,43(5):171-172.
[6] 胡水花.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探究[J].種子科技,2019,37 (12):145,149.
[7] 穆洪海,李玉麗.試論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80,90.
[8] 馬小蕊.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2018(24):26.
責任編輯:黃艷飛
Applic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ZHANG Lihua (Agriculture and Rural service Center of Zhaiwei Town, Pubei County, Pubei, Guangxi 535312)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at can realize energy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based o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is model can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drive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Under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model, advanced and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gun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which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avoid the crop erosion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us promot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d the concept of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 reference relevant workers.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pplication innovation399EC4B6-D604-47E4-8CE4-AF09ADACF4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