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
縱觀各個領域和行業,良好的評估監測系統是保障科學決策的重要環節,而評估監測被納入新時代教育督導體系是對教育督導的新考驗。如何充分發揮評估監測的功能,使其成為教育督導體系的有力支撐,成為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要課題。對此,2020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理順了評估監測的職能定位,同時指出“大力強化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開展督導評估監測工作”,這便為評估監測工作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意見,也為提升教育督導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提供了科學路徑。對此,教育督導部門應結合大數據的特征與作用,積極尋找其與評估監測工作的融合路徑,力爭讓基于大數據的評估監測為教育督導賦能。
一、基于大數據構建指標體系,提高評估監測的精準性
(一)建立評估監測數據庫
可通過“1+1+N”模式,自上而下地統籌安排監測數據的采集和管理工作,讓評估監測覆蓋至每個最基本的教育“細胞”——學校。
具體而言,其中“1”指的是一個面向整個區域的幼小初高職全面覆蓋的教育質量監測采集系統,實施數據口徑統一的標準化管理,以確保督導數據的采集質量;另一個“1”指的是到基層學校開展督導工作的每一位督導人員;“N”指的是由督導部門統籌開展的各類專項監測項目和微監測項目。在這一模式下,督導部門統籌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式監測和微監測項目,并向每一位教育督導人員提出專項監測任務,以此搜集、匯總和分析相關的監測數據,從而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監測報告,為各學校提供決策方案。比如,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個維度,可開展特色課程設置、社團開展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等專項監測,針對某一項專項監測又可開展相關的微監測,比如針對學生健康專項監測可開展學生近視情況、肥胖情況、心理健康測評情況等微監測。通過如此深入至每所學校、細致到每個項目的數據收集,督導監測數據庫便可得以日益豐富。
(二)完善評估監測指標
要發揮評估監測的功效需要設計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對此,筆者認為,評估指標的設計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在開發和應用上注重橫向指標維度與縱向指標維度的相互結合,以及一級、二級和三級指標的逐級細化。通過建立針對各項監測的評估指標,不僅能確保評估標準的統一,也能為大數據的量化處理提供科學的分析標簽和算法模型。
二、基于大數據構建服務體系,提升評估監測的工作效率
(一)建立多元化的信息采集渠道
大數據時代給教育督導的評估監測工作帶來極大的便捷。在專題式監測和微監測的開展過程中,相關的監測數據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采集和匯總,實現數據互通、資源共享。一是組織學校圍繞相關專題式監測和微監測項目進行網上自評;二是督導人員在督導過程中通過文字表格圖片或視頻錄音的形式,將全部工作過程的原始數據信息資料上傳至云端數據庫;三是開通面向家長和社會的信息采集渠道。由此,相關部門不僅能掌握多樣化的第一手監測數據,而且可以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與可靠,為評估監測中的分析比對奠定科學的數據基礎。
(二)開展全方位的追蹤監測反饋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創新了督導評估方式,也能為督導人員對各區域、各學校進行全方位質量追蹤監測提供便利,具體可應用于以下方面。
其一,在監測反饋的模式上,督導部門和督導人員可在監測報告下發后,采用“反饋+培訓”“上門反饋”“一對一反饋”“社會發布”等多種方式和不同深度的反饋模式,滿足區域和學校對監測數據解讀的個性化需求。其二,在監測反饋形式上,督導部門和督導人員可結合問題指標、指標評價情況等數據的建模分析和深度挖掘,以數據統計表、柱形圖、餅圖、拆線圖等形式呈現監測數據,直觀反映數據模塊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剖析區域的教育生態特征和學校的發展動態,并幫助其挖掘影響發展的關鍵因素,為其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有效參考。其三,在追蹤整改機制上,督導部門和督導人員可利用互聯網特性對教育督導全過程進行實時跟蹤監測,以及對個體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從而對區域和學校的改進措施和改進效果進行及時評價,促進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
(三)推動聯動式的監測結果應用
教育督導部門應運用大數據思維,聯動各級各類職能部門加強評估監測結果的實際應用,為教育發展助力。如針對區域學校學生學業質量的綜合監測,可以結合大數據,通過將自身的監測結果與市級監測、省級監測甚至國家監測的結果進行數據比對和指標匹配,聯動省、市、區的督導、教研、基教等部門組建專家團隊,聯合撰寫評估監測綜合報告。如此,一則可以幫助各區域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抽絲剝繭地找到發展問題所在,并找到問題的共性和關聯,從而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開展改進計劃;二則能夠通過深入分析和挖掘監測數據背后的“真正問題”“難點問題”,對關鍵監測指標的異常數據進行預判和預警,為區域教育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可見,基于大數據的聯動式監測結果的得出能夠有效推動監測結果的應用,使評估監測不再流于形式。
三、基于大數據構建培訓體系,強化評估監測的專業水平
(一)強化大數據工作理念
在大數據背景下,日常督導中的各項工作變得零散、即時且多元,各項評估監測的業務量也隨之不斷增大,以往依賴于傳統的調研、座談、聽匯報等周期長、效率低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適應督導的需求。因此,相關部門應開展提升督導人員信息化意識和智能化意識的專題培訓講座,引導督導人員在日常督導工作中主動適應信息時代形勢,進一步強化“用數據說話”的思維習慣和工作理念,時刻關注教育督導工作的新情況、新動態,多渠道、多手段采集教育督導數據,培養分析數據的習慣,主動運用大數據準確研判評估教育現狀、實時監測教育發展趨勢,從而有效提升教育督導的時效性和前瞻性,使督導人員真正成為教育大數據的采集者、使用者,使區域和學校真正成為教育大數據的受益者。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二)優化督導人員配置
優化督導人員配置,使每個督導人員都能發揮所長,是推動督導評估監測工作科學化和信息化的關鍵。其一,教育督導部門應將教育督導信息化納入督學考核指標,強化對于督學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育督導的考核,提高督學隊伍推動教育督導信息化的能力。其二,要建立督學信息管理平臺,形成包含督導人員的基本信息、工作實績、考核評價、培訓情況等方面信息的大數據庫,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督學隊伍的科學分析和有效管理。其三,借助督學信息管理平臺優化教育督導隊伍結構。在評估監測組織實施、結果運用、情況整改落實等環節,應由各級教育督導部門的專兼職督學負責;在監測專題確定、監測報告撰寫和檢測結果解讀等環節,則應由科研人員、教研員和一線教師負責。評估監測既要發現教育問題,更要解決教育問題。通過合理配置督導人員,可使評估監測對教育問題的診斷更精準、對教育決策的制訂更科學。
(三)健全督導培訓制度
培訓制度包括培訓模式、培訓課程、培訓方式等方面,鑒于目前我國大部分督導團隊多為兼職人員,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培訓模式、培訓課程、培訓方式方面健全相關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分層級的督導培訓模式,從省級到市級再到各個區縣,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因地制宜、結合需求對各個層級進行專門培訓,通過建立督導團隊分層分級的培訓新模式,提高督導培訓的效能;二是完善相關培訓課程。成人學習的特點是經驗積累與理論知識水平共同發展,督導部門要結合這一特點設置課程,使督導人員的經驗積累與培訓所得知識相互融合;此外還應側重開發包括信息素養、技術應用、信息化督學、信息化評估等發展要素的督導課程,并運用大數據的精準推送功能結合督導人員的個性化成長需求,向其推送相關課程,全面提升督導人員的督導能力。三是創新培訓方式。督導部門可以“三個課堂”的形式打造線上學習空間、組織線下研討交流,創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培訓方式,以此滿足各層各類督導團隊自由快捷型的學習需求,促進具有現代化督導理念和技能的專業化督導隊伍的建立。
通過將大數據與教育督導評估監測進行深人融合,正在逐步、有效地解決當前我國教育督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無疑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今后的教育督導工作中,我們仍要不遺余力地以大數據的創新應用加快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責任編輯 黃銘釗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