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繪事后素”,這句話出自《論語·八佾》。
子夏問孔子:“美的笑容,酒窩微動;美的眼睛,黑白傳神;潔白紙上,燦爛顏色。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币馑际?,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有繪畫。
因子夏的話啟發了孔子,使他對“繪事后素”有了更深層次理解,所以他忍不住夸贊子夏,并給予他獎勵,“以后,我就可以對你講詩了”。
古代草圖無色彩稱為“素”,素為黑色或單一色線描,素描紋樣沒有完成,屬于設計稿,所以也稱為白描或素描。
“繪事”即“畫繢之事”,古代從事圖畫工作的人分為繢工和畫師,繢工即畫工,繢工只負責設色。白描稿是基礎,技術要求高,由畫師所繪,完成后交給繢工設色,他們共同完成創作。
在古代民間,設計木版年畫墨稿的畫師數量極少,因此地位很高,由他們設計的稿本新樣資料大都秘藏起來,很少讓人觀看,為年畫涂色彩的工人隨處可見,地位也不如畫師高。這也是“繪事后素”的字面含義,意在告訴人們,必須有高超的素描底子,才能涂染出美妙的圖畫。
如同一個人,先有健康的身體、白皙的皮膚、端正的五官、勻稱的身材,再加上濃淡相宜的妝容、合體的服裝,方能展示一個人的美麗形象。引申出來就是,擁有良好的生命底色,才能進行錦上添花的加工。
一個人什么時候才能懂得素的可貴?
童年時期,天真爛漫、明眸皓齒,皮膚吹彈可破,根本不需要任何化妝品,就能展示出純真、可愛的一面。
青年時代,激情滿滿、熱血沸騰,對美有了新的認識,喜歡用化妝品、飾品、服裝將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以此得到別人的關注,從而贏得機會,獲得更多資源。很多職場人士,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以精致的妝容出現在寫字樓,絕不可以素顏示人。
年紀漸長,懂得身體健康的重要,不再日日饕餮盛宴,每天素食淡飯、清心寡欲。內心變強變大,不愿屈尊求榮,從此刪華就素,過著樸素生活。有了一定閱歷,懂得“以色侍人,色衰而愛弛”,所以素面朝天,不再濃妝艷抹。
所以,自信、強大、尊重自然規律,一個人才能真正懂得素的可貴,才敢以“素”色示人,以“素”為美。
懂得了素的可貴,不斷提升生命底色的品質,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道德、品格、修養、能力的學習實踐與創新,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生命底色的明亮與走向,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編輯/宋凌燕460ED1CE-73B4-4421-99C0-3F730659FA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