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好
很多人問過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感到痛苦?
有個人回答說:無法從對自我的限定中走出來,一生糾結不安。
想起《外婆的道歉信》中的小女孩愛莎,她聰明好學,小小年紀就能憑借記憶復述出“哈利·波特”中的故事。可從小就成熟的她,在同齡人中顯得格格不入。同學們會欺負她,放學時一路尾隨她,重組家庭疏于對她的照顧,帶給她強烈的不安感。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她,內心自卑敏感,總擔心自己不被喜歡,害怕自己隨時會被拋棄。
還好,她還有個外婆,在周圍人都指責愛莎時,外婆告訴他,不管什么時候,都要勇敢做自己。因為只有與眾不同的人,才有可能改變世界。
在愛莎和外婆的共同努力下,她漸漸從對生活的無助中解脫了出來。這個過程很難,但最終,她走出了對自我的限定,收獲了雙倍的親情和友情。
看過一句話: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和自己較真,而是看開一切,放過自己。人生路漫漫,執念重了,限制多了,痛苦自然就加深了,幸福也自然而然遠去了。這一生,有些東西,努力了就能得到,有些事,盡力了卻未必如愿。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減少內心的執念,看淡人生的煩惱,放下心中負累,輕松上陣。
浙江有一個鄉村醫生,名叫吳光潮。當初剛來這里當醫生時,吳光潮只有20歲。每天的工作任務很簡單:背著醫藥裝備,到村民家里檢查身體,醫治疾病,隨叫隨到。因為條件太過簡陋,很多同行都放棄了。只有吳光潮守在這里。
沒有機會接觸更高深的醫學,吳光潮就通過自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村民們家境不好,沒錢付醫藥費,吳光潮就定了個標準:看病只收一塊錢。他還經常上山采藥,并將處理過的草藥分發給村民。有鎮上的大醫院要高薪聘用他,也被拒絕了。他說:我不能一走了之,村民離不開我。
從20歲的毛頭小伙,到如今的古稀之年,吳光潮一堅持就是大半輩子。他將村民的健康當作自己這一生最重要的事,傾盡全力,也要護他們安全。
而這個世界上,像吳光潮一樣的人,還有太多。
他們不一定要去做什么驚天地的事,他們做的,只是在瑣碎繁雜的日常中,對周圍人施以援手。也許只是力所能及地搭把手,就足以驅散另一個人的陰霾。
人生在世,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既是想過河的人,也可以伸手,去做別人的擺渡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有人教會你成長,有人助你度過坎坷,也有人,用他的大度溫暖著你。人這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無論遇上哪一種,他們的出現,總會教會我們一些什么。人生的每一場經歷,都會變為這一生最珍貴的財富。
柏邦妮說過一句話:能體諒別人,并且接納別人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溫柔。比和顏悅色更可貴的,是一顆溫柔的心。
細數過往,余生還長。愿每個人,都能內心溫暖,該放棄的放棄,該堅持的堅持。愿你的每場經歷,都能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愿你對別人的體諒,最終會收獲滿滿的善意。
編輯/宋凌燕02388618-5EE7-40D6-A172-3E0206B770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