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學春
校園內有大小不同、形色各異的樹木、石頭,以及樹石組合現象,我們稱之為“樹石”。研學這些校園“活教材”,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校園生活的地理事象,還有利于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進而使學生具有“地理眼”和“地理腦”,培養他們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一、繪制校園樹石分布,培養認知情感
教師可布置繪制校園樹石分布圖的作業,讓學生記錄校園里樹和石頭的種類、數目,以及樹石組合的數目、位置,接著再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查閱資料,收集素材,將對樹石分布有主導影響的校園地形、氣候、土壤等地理要素也繪制在該校園樹石分布圖中,為接下來研學該校園樹石提供工具。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培養學生的地圖繪制能力,還能讓他們對區域時空特征(地點、方向、方位、距離、分布、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等)和地理要素的結構特征(數量、組成、比例等)認知更加清晰。
二、制作校園樹木吊牌,培養實踐能力
植物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同時也改造著地理環境。根據新課標地理必修一課程中關于“植被”內容提出的教學要求,植物的實踐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宏觀角度植物的識別,即植物的分類;二是理解植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怎樣進行植物分類和理解植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從地理學科的視角和學生安全的角度,最佳的辦法就是根據校園樹石分布圖,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校園樹木吊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校園樹木的主要特點,從而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
例如,桂花樹是一種深受大家喜愛的植物,很多校園中栽種最多的樹木就是桂花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從地理視角為桂花樹撰寫吊牌。
科屬:木犀科、木犀屬植物;習性:生于海拔500~1000米、排水良好地帶的地形;喜光樹種,深根性,適應于亞熱帶氣候,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較耐蔭,稍耐寒,但在陰處生長枝葉稀疏、花稀少;特征:常綠小喬木,質堅皮薄,葉片革質,葉長橢圓形面端尖,對生,經冬不凋;花生葉腑間,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分布:原產我國西南、華南及華東地區,印度、尼泊爾、柬埔寨均有栽培。
三、探究校園景觀石,培養協調觀念
在對校園景觀石進行探究分析時,教師引導學生遵循“人地協調觀念培育載體”和“人地協調觀念的育人價值”原則,悟出相關精神文化地理原理,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例如,在該校園主干道上植立著一塊巨大的“敏學明德”景觀石,學生仔細觀察,將發現此景觀石質重而堅硬,粒徑大,通體有明顯的結晶構造,是由地下熾熱、沸騰、黏稠、鮮紅的巖漿在內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巖漿巖,而景觀石的“今生”是在文人的凝煉提淬、匠人的斧鑿刀刻下定格自己,成為學校精神文化的源泉,開啟“敏學明德”傳奇的一生。寒往暑來,風化、侵蝕、搬運、堆積,該校園景觀石分解著自己堅硬的外殼,生成養分,滋補著四周簇擁自己的常綠灌木。
通過這個活動,不僅將教材內容與實踐活動密切結合,還增強學生對校園景觀石環境的關注,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四、分析校園樹石組合,培養綜合思維
分析和推理校園樹石關系需要運用地理要素綜合思維、地理空間思維、地理聯系思維和地理整體性思維。首先,引導學生結合該校園樹石分布圖并實地調查找到一處典型的位于該校園后山小樹林里的樹石組合現象。接著,讓學生運用上述地理思維進行深度分析和推理校園樹石關系。最后,小組合作運用地理因果關系思維分析樹石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延展思維鏈條,交叉思維觸角,同步制作校園樹石關系思維導圖,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增強學生愛護花木、保護校園環境的意識。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