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鋒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要通過地理教學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地理素養、創新精神的新時代接班人。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往往是通過校外考察、調查等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培養。廣府文化在廣州各區都很普遍,其中番禺區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廣府文化特色明顯,流傳至今的民間文藝幾乎涵蓋珠江三角洲的所有傳統文化類別,研究素材非常豐富。因此,我們決定組織學生在番禺區開展廣府文化研學探究。
一、研學思路
本次研學選取了廣府建筑、民俗、飲食三個路徑,將學生分為三大小組進行。每個小組可以自選任務,通過資料查詢、調查走訪等方式收集鄉土地理文化,并整理成研學案例。
例如番禺的祠堂文化,番禺300多個村落中現存比較完整的祠堂有368座,主要形成于明清時期。每一個村落幾乎都有祠堂,甚至村中每一個姓氏都會有一座或幾座祠堂。教師可以設計四個項目式學習內容:祠堂來源、祠堂的建筑特色、祠堂的歷史變遷、祠堂的文化內涵。學生通過祠堂文化的學習,進而認識宗族文化淵源,加強民族文化認同。
二、研學內容
1.廣府建筑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研究。主要研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和藝術風格。例如沙灣古鎮、大嶺村等村落的蠔殼屋、鑊耳屋,大北路的騎樓。騎樓能遮風擋雨防曬,有的學生天天走在騎樓下,卻不知道騎樓跟氣候有關系。研學活動之后,學生見到蠔殼屋、鑊耳屋、人字屋等,都會思考并詢問教師相關疑問,探究意識明顯增強。
2.廣味飲食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研究。由于地域、環境、物產等不同,各地文化也不同。這些不同體現在飲食上,即形成飲食文化。學生通過觀察、走訪、實驗等方式研究番禺飲食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有的學生探究涼茶,發現涼茶以夏枯草、甘草、淡竹葉等為原料,而這和地理環境有關。番禺處于中國東南部的沿海區域,海上濕氣重,降水充沛,夏季氣候炎熱又潮濕,容易令人上火生痰喉嚨痛,因此需要涼茶祛火除濕。
3.廣府民俗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研究。主要探究嶺南民俗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例如沙灣飄色、番禺沙涌村一帶的鰲魚舞、嶺南水鄉的賽龍舟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廣府風情。有一組學生探究了沙灣飄色,發現每一板色都展示了一個民間故事,每一板色都是一個力學的研究。
三、研學價值
開展研學活動,主要是通過考察和調查,以鄉土文化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培養學生的行動意識、提升學生的行動能力,使之融入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
1.增強學生探究創新意識。研學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通過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不斷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地理核心素養。
2.提升教師教學教研能力。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落實研究項目,設計研究主題,指導學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內容,使學生體驗、感悟地理學科的價值,實現了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目標。從學生收集的鄉土地理研學內容中梳理、整合、篩選出基于學生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適合開展研學的項目,進一步實施調查研究,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教師業務能力提升的過程。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無論以怎樣的學習速度也趕不上知識更新發展的速度,唯有讓學生懂得、掌握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主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