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一、分析教材凝練主題重構教材內容
部編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的標題涵蓋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即1978年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外交、思想理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這些內容分散在第28、29兩課中。通過教材分析,單元的主題確定為“從迷茫到自信的改革開放之路”后,我們即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本單元共六個子目,大致可以歸到改革開放的背景、歷程和成就三個方面。其中“偉大的歷史轉折”為背景,“改革開放進程”為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為成就。教材重構后主題可以進一步細化為三個層次:一是路在何方(改革開放的背景)——挫折迷茫中何去何從;二是路在腳下(改革開放的歷程)——摸索前行中逐步深入;三是路在心中(改革開放的成就)——輝煌成就中堅定自信。
二、圍繞主題創設情境探究教材內容
明確了主題后,圍繞主題創設情境呈現教學內容推進教學探究是教材基于主題重構后能否有效進行教學實踐的關鍵。下面就以“從迷茫到自信的改革開放之路”這一主題教學為例做具體說明。
(一)主題教學導入
情境材料:
1978年,農村人口為8.032億,全國有4000萬戶農民的糧食只能吃半年,約有2億人每天掙的現金不超過2角,有2.716億人每天掙1.64角,有1.9億人每天掙約0.14角,有1.2億人每人每天掙0.11角,窮困窘迫之況當不難想象。
——摘編自李錦《改革開放前農村有多窮?》
設問:如果你生活在當時,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能實現嗎?
設計意圖:說明當時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需要新的發展方向,除了改革沒有出路,以便導出“改革開放”這一教學主題,并順勢過渡到改革開放的背景。
(二)主題教學內容
環節一:路在腳下(改革開放的歷程)——摸索前行中逐步深入
材料:改革三論
摸論: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陳云
不爭論:不要爭論,你就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實事求是干下去。
貓論: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鄧小平
合作探究:結合教材內容舉例說明“三論”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是如何體現的。
設計意圖:呈現改革“三論”,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確改革開放初期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改革開放設計藍圖,改革開放是在摸索前行中逐步深入的。引導學生將改革開放的歷程置于“三論”之下,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各項舉措(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等)何以發生。
環節二:路在心中(改革開放的成就)——輝煌成就中堅定自信
播放人民日報新媒體視頻:《150秒,濃縮中國改革開放40年》。
設問: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內容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的變化趨勢,這一趨勢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直觀展示改革開放在政治、經濟、科技、文體等方面的成就,既回顧了改革開放的歷程,又全方位地展示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按照政治、經濟、思想的維度宏觀概括改革開放的成就。
(三)主題結論
通過前面的主題探究,學生最終明確在改革開放中逐步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從人類現代化浪潮中涌現出來的道路。它既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而是一個“原版”。它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經驗。這一主題結論符合本單元“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的課標要求,并有所升華。
【本文系“十三五”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歷史解釋的高中歷史主題式探究教學實踐研究”(2020YQJK045)的階段成果】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