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一、重視黨史學習的道德價值教育
歷史是德育最好的題材,也是愛國主義教育最佳的載體。百年前的中國滿目瘡痍,百年后的中國屹立世界之巔。這段歷史看似距離兒童很遠,卻不是一無所知。它時時刻刻關聯著兒童內在價值觀形成,幫助兒童養成正確的道德評價標準,完善自我素養,啟發兒童主動思考正確的人生意義。習總書記說:“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梁,少先隊員通過回顧歷史,才能知道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斷進行艱辛探索,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激發學生傳承革命精神,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中主題五第11條:“知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加深對社會主義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縱觀我黨成立一百年來的歷程,涌現了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學黨史,并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記住一些歷史人物或事件,而是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有所收獲,學習并傳承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感悟“紅船精神”,增強敬黨愛黨之情,樹立爭做接班人的理想。
二、與歷史“對話”,激發情感體驗
1.追求“真我”的道德課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對本課程基本理念進行說明:“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教師在教學中選取兒童實際素材,使其與兒童現實生活的道德產生沖突,進而引發他們內心真正地觸動。在課堂上,聚焦兒童生活經驗的重組、整合,聚焦兒童經驗互相交流對接,聚焦生活經歷的再次體驗,深度感悟。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歷史教育要真正打動學生,就需要把冷靜的歷史材料轉化為有溫度,鮮活的生命敘事,用兒童能夠理解、接受的形象化展示,把一個個“歷史人”演繹成富有時代生命力的“生活人”。通過這些有血有肉的“歷史形象”與學生產生深層次對話,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之共呼吸,同感受。當學生心靈得到震撼,就會展開豐富想象,啟動思維,從中引發內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表現,道德情感體驗得到升華,進而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道德行為。
2.充分了解學情,激發情感體驗有依托。中高年級的學生可能通過日常生活中觀看影視、閱讀書籍或在學校參加少先隊活動、班隊活動等方式,對黨的百年發展歷史有所了解,但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起點原因。因為生活距歷史較遠,認識模糊化;因黨史了解不全面,知識碎片化;因情感激發不深入,感受淺表化;因主動探究不夠,學習被動化。(2)學習方式原因。雖然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收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操作動手技能。但是存在搜集的資料比較雷同,流于資料整理上,探究方式不夠多樣化,無法產生深刻的情感表現。(3)缺乏主動反思歷史的內在驅力。現代物質條件優渥,學生無法感受當年革命奮斗歲月的艱辛,欠缺主動探究歷史,與歷史同命運,共呼吸的情感共鳴。
3.黨史學習中采取的情感體驗策略。由于《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課程,它以靜態的歷史知識作為兒童情感體驗的鑰匙,通過生活化的感悟和探索,讓兒童身臨其境地與歷史共同呼吸,產生共鳴。兒童在多種多樣的生活實踐、探究、感悟歷程中,最終達到歷史獨有的道德教育,兒童道德發展更加貼近和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價值需要。兒童個體在滿足了自我認識,主動尋求發展以后,自然地就會內化為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
(1)巧設真實情景,在小組合作探究中促進認識和情感共鳴。教學活動中,以兒童生活經驗“生長”為目標,以學生生活經驗當作切入口,在課堂上注重有意義的引導和啟發。把德育教學與生活相聯系需要做到開放課堂。課堂開放能打破時空,交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將真實情景和社會實踐融入課堂。老師善于挖掘兒童的生活經驗,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更多地倡導體驗式課堂,以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為載體,讓老師與學生發生更多的生成性對話,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更貼近地對話,最終構建起課堂學習的內容體系和生活相聯系,促進兒童價值觀不斷“生長”。在教學《開天辟地的大事》中,李大釗作為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他身上具備了共產黨人一切美好精神品質,以他革命故事為切入點,通過挖掘他背后有血有肉的真實事件。課堂上圖片、影視片段等手段創設李大釗生平史料博物館,縮短了學生了解那段抗爭歷史的時空,用史料的真實力量來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無懼犧牲的崇高品質。立體敘述了革命者的鮮活故事,呈現了一名共產黨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偉大精神。
(2)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情感體驗。我們應該善于教材內容生活化,善于捕捉教材留白處引發的思考,進行適當的重組、補充、拓展教學材料,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相關史實并有所收獲,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歷史材料相勾連的緊密點,激發學生情感體驗,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如《開天辟地的大事》中,教材引出中中共一大的召開,黨旗的相關知識,但是留白了很多地方:中共一大召開的具體時間、地點,與會人員,發生的曲折事件?中共一大通過的第一個黨的綱領內容?黨旗背后的含義?新時代我們如何繼承、發揚“紅船”精神?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內心價值觀的形成,老師適當補充中共一大兩個會址轉移的影片資料,13位與會代表的革命事跡,共產黨發展的數據統計、圖片及文字介紹資料的補充,豐滿了“紅船”精神,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相互融合交織在一起,加強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深化理解,提升自我人生觀。
課程標準中第四個主題“我是中國人”的要求:“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呈現真實的、生活化的社會情景,道德與法治中歷史題材的教學更加要引導學生從一個個真實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知識入手,淡化歷史帶來的距離感,采用激發情感、體驗活動、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選取能夠讓兒童理解、接納的方式,合理重組歷史材料,使其與兒童產生精彩對話。學生通過學史、懂史,以史為鑒,聯系自我生活經驗進行深入地思考,自我反思,不斷修正自身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最終將之內化為個人發展的道德價值。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