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何為教育的本質?王國維先生在其著作中闡述: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集培育人格之長,取完全人物之道。故而教育回到原點,回歸本真,就是培養完整的人。
一、修德,健全其人格
習近平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完整的人,首先要修德,只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新人,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而德行高遠之人都擁有健全的人格。
1.態度積極樂觀。健全,即完備的、無缺陷。人格健全者,首先是積極樂觀的。生活中有燦爛的陽光,也有冰冷的風雨。一個悲觀的人只會看到事物消極的一面,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古往今來成大業者都是積極向上的,對待人生自強不息,對待生活充滿熱情。大作曲家貝多芬在失去聽覺的情況下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創作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大文豪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屢遭貶謫,然而無論身處怎樣的逆境仍保持樂觀,努力尋找人生的快樂,“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正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積極的心態總是和樂觀、自信聯系在一起。都說“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優良的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有一次上課前班里兩個孩子在你推我搡鬧著玩,其中一個孩子摔到地上左手無法動彈,到醫院拍片檢查時發現了嚴重的骨折,令我們吃驚的是受傷的小女孩全程沒有掉一滴眼淚,沒有喊一聲疼,后來我在她的一篇作文中找到了孩子如此淡定的原因。她寫道“我有一個“不懂事”的媽媽,整天嘻嘻哈哈;還有一個愛講笑話的爸爸,總是逗得我們嘻嘻哈哈。我在醫院做手術時特別無聊,還好有媽媽每天過來陪我,她一邊削著水果,一邊哼著歌,好像一點兒都不擔心我的傷勢。爸爸也經常過來,可是他一來就要我讀書,還要跟我比賽掰手腕,真是欺負人啦……”這是兩位多么開朗的父母,所以孩子在面對疼痛和請假住院的情況下,沒有哭喊抱怨,沒有拉下課程,這是家長積極樂觀的態度給了孩子寬闊的心胸,給了孩子強大的精神力量!
2.善于控制情緒。2020年疫情期間學校開啟了網課模式,在線教學開展得如火如荼,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咱們班一個小男孩卻因持續不上網課引起了我的關注。經過和家長的溝通,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外出打工,媽媽上班也沒有時間照管他。從上網課起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每天和手機形影不離,來學校復課后也是如此,不和家人、老師同學們交流,不聽課也不完成作業,還患有輕度抑郁癥。面對這個曾經活潑愛笑的孩子,我沒有責怪他的厭學和自暴自棄,而是和學校心理教師一起與家長、孩子多次溝通,找出孩子曾經的作品在班里展示表揚,讓他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帶他去操場打籃球、跳繩……孩子的情況不斷好轉,開始聽課了,有一次學校的閱讀開放課,還舉手回答問題了。在師生的交流中,孩子懂得:正確認識自己內心的情感,不但要接受開心、愉悅等正面情感,也要坦然接受悲傷、害怕等負面情感。懂得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這也是孩子人生的一節大課。
3.強烈的責任心。2020年武漢疫情期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荊楚大地。面對未知的危險,鐘南山院士依然親赴武漢,親自臨床整治,不愧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各行各業也涌現出許多不平凡的人物,有醫生護士、科技人員、志愿者等,這些最美逆行者都心懷祖國、心系人民,是這個時代的楷模。
二、修智,獨立其思維
具有獨立思維的人,善于根據客觀標準從實際出發,科學地、批判地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觀點。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使其具有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
1.扶與放。例如,學習四年級語文部編教材“提問”策略單元時,可先從“習得方法”入手,單元導讀課引導學生思索:閱讀時可以從哪些不同角度去提問,然后出示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使學生懂得學習提問是為了讓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故而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的。在單元的學習中,依托文本設計學習單,練習從不同角度提問的策略,同時結合課后思考題讓學生自己發現“能有助于讀懂課文”“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在學會提問的同時學會篩選,將“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語文核心素養貫穿在語文教學中并落到實處。
2.讀與思。教師不只是培養優秀的學生,更要培養優秀的人。獨立思維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課內,更要延伸到課外。大量閱讀,在讀中有所思有所感,是博古通今、增長知識的有效渠道。讀名人傳記,樹立遠大志向,感悟名人高尚情操;讀經典小說,品味豐富情感,領略大千世界悲歡離合;讀科普哲學,提升知識涵養,開啟探索智慧的大門。學起于思,在閱讀的同時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學習批判性思維;思源于疑,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和質疑的能力,邊讀邊制作思維導圖等。讓思考成為伴隨一生的閱讀習慣。
三、修心,喚醒幸福感
1.基于成長的需要。提升孩子幸福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基于兒童成長的需要。游戲對于兒童來說和吃飯、睡覺一樣都是必須滿足的底層需求。孩子的觀察、交往、創新能力會在游戲中得到培養和發展。尤其是親子游戲,能讓孩子具有更強的學習力,體驗到更高的幸福感。人都有受賞識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應少“言傳”多“身教”,盡量不要對孩子發號施令,而是用肯定、鼓勵等正向教育語言,在表揚孩子時注重行為、態度和過程,而不是天資、稟賦等。這樣,孩子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會變得更加優秀。
2.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幸福感與成人是不同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成年人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許多父母生怕孩子穿少了、沒吃好,關懷無微不至,但卻未必會讓孩子感到幸福。家長和老師要學會以兒童的視角看問題,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要向《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媽媽和小林校長學習:小豆豆被退學了,媽媽非常無奈和焦慮,可她并沒有責怪女兒的淘氣,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天性純真;當小豆豆第一次見到小林校長,對他足足講了兩個小時的話時,小林校長都沒有打斷小豆豆,一直在認真地傾聽,這些都是對孩子極大的尊重。還有巴學園將校車改成教室,對哪個學科感興趣就先上哪節課,帶學生去露營等等。不得不說小林校長太懂孩子,太懂教育了,這樣的學校就是孩子們心靈的樂園啊!
教育是培養人的偉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對成長的期盼,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孩子擁有健全的身體和圓滿發展的心靈,成為完整的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