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洪德
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故事教學實踐中,筆者經過探索發現,如果將“八大思維圖示法”“思維導圖法”等思維工具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有助于對知識進行邏輯化、序列化,以思維整理指導英語語言訓練,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下面的教學設計將以上海教育出版社牛津英語(深圳版)五年級下冊第5課《Story:Tomorrow》為例進行探討。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詞匯:tomorrow,build,next,cry,until;2.掌握句式:be going to do…,will…
二、技能目標
1.通過聽力獲取基本信息;2.通過閱讀捕捉關鍵信息;3.通過故事復述鍛煉語篇表達;4.通過新故事情節創編達成語言輸出。
三、思維目標
1.借助圓圈圖對小猴子的各種特點進行聯想,并結合句型進行表達描述,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提升。
2.借助對核心因素的分析(when、weather、do、feel and think),巧妙利用流程圖和思維導圖梳理故事情節,發展學生提取故事發展脈絡信息和歸納語言知識的能力,并在思維導圖的指引下對故事文本進行創編拓展和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巧設認知沖突,引入新課
1.玩玩“猜猜看”游戲。
師:通過PPT課件出示小猴子身體某部分圖片(如腦袋、尾巴等),并給予提示:It is an animal. It can climb the tree quickly….What is it?
(生:在認真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與教師互動,最終猜出It is a monkey.從而本引出故事的主角Little Monkey)
2.借助圓圈圖,訓練句群表達。
師:以圓圈圖為工具,借助英語句群,引導學生多角度的闡述Monkey的特點,并進行表達。
It’s a monkey.It’s_________. It can_______. It likes eating_________.……
(生:充分表達,而且原則上都要以句群為單位進行語言表達輸出。)
3.巧設懸念,切入故事學習。
師:在同學們用英語充分闡述小猴子聰明伶俐可愛等特點,包括生活習性、本領等內容之后,老師卻用關鍵詞Lazy,出乎所有同學的意料,巧設疑問:Really?But today we will get to know a special monkey. It’s very LAZY. Now let’s come to our new story—Tomorrow.
(生:在老師以lazy概括little monkey的特點之后,學生的思維瞬間被點燃,有同學小聲驚呼:Oh,my dear! … I can’t believe it…)
設計意圖:1.以學生未知的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選擇學生熟悉的Little monkey為話題,借助圓圈圖,拓展學生想象力,完成描述小猴子的英語句群表達,實現思維工具與英語學科教學的融合。3.用容易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Lazy一詞來概括小猴子,既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又可以順利切入故事教學,也為整個故事鋪墊了一個關鍵詞和主線,幫助學生理解全文。
二、借助思維工具,建構故事,并達成語篇輸出
1.觀看視頻,建構故事整體印象
師:提出問題:Is it a lazy monkey? Why?播放視頻。
設計意圖:1.借助問題,鍛煉并檢查學生聽力素養;小組討論,對故事梗概理解與英語口語表達;用why進一步追問,建構對故事的基本理解,為后文的剖析做鋪墊。2.借助流程圖,建構故事整體脈絡和各場景細節
師:引導學生有層次的模仿誦讀課文:第一遍齊讀,讀準語音語調;第二遍個體誦讀,領悟文本情感并體會小猴子的心情思維變化;第三遍表演讀,在讀的時候,可以根據個體的理解,加入動作,用較為夸張的語音語調讀出來。在對故事文本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借助文本核心要素(when、weather、do、feel and think)設置主線類問題并請學生回答:How is the weather?What does he do?What does he feel and think?
(生:跟讀、齊讀、個體讀、表演讀,回答第一段文字的問題,并在老師指導幫助與激發下,以學生討論老師板書的形式,用流程圖建構第二三段核心內容。)
設計意圖:1.通過有層次的朗讀課文,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領會故事中人物情感思緒的變化,輔以故事情節核心因素處理法,通過回答主線類問題,歸納段落大意。2.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小組合作,自主歸納后面幾段的核心要素,并以英文對話的方式呈現出來,充分滲透本課的核心詞匯及句型:tomorrow,build,next,cry,until,be going to do…,will…3.借助流程圖,建構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為下文的故事完整復述奠定基礎。
3.借助思維導圖,復述故事,并完成表演與創編
師:在學生對故事文本深度學習的前提下,教師通過課件PPT呈現整個故事發展的脈絡及關鍵詞匯等信息(提前將內容制作成思維導圖放置于課件中),幫助學生用英語語言,復述整個故事,并采用分層教學策略,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英語水平層次的不同,對故事文本進行加工,完成英語學習的語篇輸出。
師: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要求盡量通過語音語調表現出小猴子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并可以根據自身英語水平對語言進行改編拓展。
設計意圖:1.應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建構的基礎上復述故事,通過英語口語表達,完整語篇的整體輸出,使口語的訓練達到一個量的要求。2.故事表演以及對故事結局的改編拓展,是對本課學習的一個綜合性檢驗,是語言的綜合實戰應用,是思維工具應用與學科教學高度融合的一個佐證。3.有效地實現學科教學與思維工具的相互切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及思辨能力,以及思維工具外顯化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妙選英文小詩,主題升華與德育滲透
師:準備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中英文對照),指導學生吟詠體會。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Tomorrow upon tomorrow,
So many tomorrows have gone!
If we only eye on tomorrow,
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be done!
(生:反復吟誦小詩,明白“今日事,今日畢”等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設計意圖:英語小詩歌語言拓展與德育滲透相兼顧。
【課后小結】
思維工具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整合,本身是一個探索性的問題,如何整合以及整合到什么樣的程度,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驗證,個人以為:只有即不偏離英語語言教學的本身規律,又可以通過思維工具達成知識邏輯的提煉升華,并反過來指導英語語言訓練,讓學生達成語言的整體輸出與表達,方才是一節成功的整合課。筆者的這種思考與解讀,通過本節課對此作了非常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