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妹 林巧 彭淑芬 黃鳳華 林燕敏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能更大范圍地讓學生們參與課堂,體驗語言,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我們一直嘗試用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小組表演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提高課堂效率,在小組表演中提升小學生英語高階思維能力。我們根據自身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小組表演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分析我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引起。
(一)小組長缺乏領導合作的經驗,小組成員之間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能力的差異使合作任務沒法順暢完成
小組開展活動中有些小組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主要由于生源、環(huán)境和家庭等因素,我校的學生層次分化明顯,學習能力差距比較大,學習積極性也相差甚遠,甚至有些待優(yōu)生完全不參與課堂學習。怎么能讓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參與課堂并均衡地發(fā)展,成了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小組成員之間缺乏深入溝通的時間、表演鍛煉的機會和開口說英語的自信心
平時性格靦腆,基礎較弱的孩子在表演中缺少自信心,進行交流中,聲音小,表達不流暢,一定程度影響了小組表演的整體效果,難以達到一個活躍、面帶表情、言語幽默、充滿樂趣表演氛圍。由于課時限制,課堂上能讓學生們進行深入溝通和表演的時間也比較有限。
(三)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夠,教師考慮到全體學生總體水平對于識記、理解和應用的問題設置較多,挑戰(zhàn)性與開放性問題設置不足
針對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學生比較依賴教師,有些孩子還有思維惰性,不愿意動腦,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弱。老師被學生所束縛,受課時限制,不敢放開,對于比較難的、開放性的問題設置較少,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
(四)缺乏系統(tǒng)的、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
小學生由于能力有限,課堂上不能全部用英語進行評價,對評價的內容、維度甚至評價的方式方法都不夠。缺乏一個系統(tǒng)的、可操作的小組評價體系。
我們通過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原因后,課題組致力于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道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們的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方式不斷推進和提高小學生英語高階思維能力。
(一)探索小組表演的合作模式,形成以演促教的教學模式
小組合作,作為課本劇表演的主要呈現(xiàn)載體,在該課題的教學模式中地位舉足輕重。因此,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將形成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兩人、四人、六人和混合式的小組合作方式,給予小組成員不同的小組角色和任務清單,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以英語高階思維培養(yǎng)為目標引領,設計可實施的、螺旋式優(yōu)化的小組表演教學模式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一直習慣于培養(yǎng)學生的低階思維,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以及應用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學生的高階思維一直是我們忽視的問題。在課題中,課題組成員將以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嘗試在小組合作表演的模式中,提高學生分析事物,評價事物以及創(chuàng)建思維。我們擬在課題中實施G-P-C-A-E即(Guide-
Practice-Create-Action-Evaluate)的教學模式,嘗試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能力。
(三)構建合理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形成以評促演,以評促思的教學模式
一線城市的村辦學校中,學生的英語評價能力一直是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的目標。課題組擬設計多元的評價體系,給予學生足夠的英語評價知識儲備,讓學生在小學活動中善于用英語思考,用英語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評價能力,以此同時,以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的表演能力,逐漸凝聚成英語高階思維能力。課題組成員也將設計教師評價體系,在評價中反思,在反思中優(yōu)化教學模式,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以評促思,以評促教的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核心句型的意義操練和表演課本劇,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合作和語用能力,還有效提升了學生分析,判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核心句型的意義操練,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與合作能力;學生通過小組課本劇表演提高學生高階思維中的分析,判斷,創(chuàng)新能力。(1)學生學會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表情用表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2)學生基于課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新的課本劇,提升學生高階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師以研究者的方式研究、提煉教材的核心內容,以合作者的姿態(tài)引導學生
學生能否更好地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教師需要鉆研教材,將文本內容的“意”與文本形式的“言”有機結合,提煉教材中的核心句型,引導學生將語言理解,積累到內化,再進行有效的意義交流。學生的小組合作不僅僅限于生生之間的合作,還有師生之間的合作。教師在學生小組活動時,也是一個合作者的身份,通過巡視,傾聽,觀察能及時得到有關學生情況的信息,并通過與學生合作,更好地協(xié)助學生開展活動,起到師生之間的合作。
(三)以核心句型的操練和課本劇為載體,實現(xiàn)小組高質量的合作,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適應多元化社會的發(fā)展
基于小組合作的核心句型操練和課本劇的表演,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每個小組之間的水平要均衡,盡量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小組間的水平不相上下,這樣學生比較容易體驗到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夠積極交流,在小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激發(fā)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夠不斷進行思維的交流,火花的碰撞,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吸納別人的意見或者觀點,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學會在小組合作,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提升思維的品質,提升高階思維的能力。
(四)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以評價來促進學生的表演和以評價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小組通過表演課本劇,提煉出具體的行為標準,并細致到課本劇的評價標準上,在小組進行課本劇表演時展示在電腦屏幕上或者用英語課本劇表演評價表來進行評價,從語言方面的評價,另一方面小組合作的分工方面評價,小組成員默契配合。這樣有助于小組的演出更有方向,小組能夠及時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學習目標更加明確了,無論學生的學習水平在什么程度,都愿意參與到小組表演以及為小組的成功演出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