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逢春
熱播劇《突圍》中有一個角色——京州中福集團黨委代書記陸建設,令人印象深刻。
他身為黨委“一把手”,平時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卻沒有工作實效。像陸建設這類人,只懂得機械做事,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加班加點地做,這就是典型的事務主義。
我們的干部分為普通干部和領導干部,這里的事務主義主要針對的是領導干部。領導干部用事務主義來逃避責任,掩蓋不擔當不作為,它的核心是瞎忙、胡忙、亂忙。周恩來同志曾指出:“如果是個普通干部,忙忙碌碌、有時方向不大清楚,那還可以諒解。如果是個領導干部,怎么容許他是個事務主義者呢?”
浪費行政資源、阻礙干部成長
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相比,事務主義更具迷惑性。事務主義者看上去特別忙,雖然水平不高,也沒有什么成績,但是個老實人,說不定還會被評為先進。
對于官僚主義者我們可以當面批評,對于形式主義者我們可以直接提意見,但對于事務主義者,可能連意見都提不出,以致事務主義普遍存在又難以清除。
事務主義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行政資源。它雖然不能簡單地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同,卻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結果,同時也是滋生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溫床。
事務主義者熱衷的事集中在兩方面:寫材料、填表格。
領導干部認真準備材料無可厚非,這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有些事務主義者卻將寫材料搞成主業,耗費大量精力想文章怎么排比、押韻,文風怎么“取勝”。為了稿件“出彩”,事務主義者甚至在寫稿子時奉行“半真半假、虛實結合”,把想了當做了。
有些部門為了裝點門面,還專門招寫手。曾聽聞,某市主要領導上任不久,公開在報紙上刊登信息,面向社會招聘10人,唯一要求就是“能寫稿子”。
不管是工作材料還是講話稿,有實在內容才更受大家青睞。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事務主義:“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機械做事,陷入事務主義,是很難提高認識和工作水平的。”他也曾要求“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填表格也是廣受人們詬病的一種形式。事務主義者凡事填表,基層調研填表、工作匯報填表、各種考核填表,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重復填表,表格的厚度有了,真正到現場幫老百姓解難題的時間卻少了。
事務主義的另一大危害是不利于干部成長。有的領導喜歡大包大攬,事無巨細地把單位所有事情管完,而不分配給下屬去做,這也是事務主義。
曾調研某個事業單位,總共20多人,單位“一把手”每天晚上忙到十點才下班,單位里的計劃、稿子、表格都是他親手寫、自己填。他累得一塌糊涂,下面的人樂得輕松。
這樣的事務主義者是真累了、真苦了,下屬也很喜歡他,但這樣不行,會造成兩個不利。第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做,容易造成在主責主業上投入不夠,抓不住主要矛盾,分不清輕重緩急;第二,沒辦法真正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一個人把獨角戲唱完了,對下面的干部成長不利,下屬還容易滋生“懶政”“怠政”心理。
用不同尺子量不同的人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要干出實事,就必須根治對改革、發展、穩定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務主義。
作為領導干部,首先要端正認識,明確自身的定位。從管理學角度看,領導和管理是有區別的。領導干部和一般管理干部的職責定位不一樣:領導講外部、管理講內部,領導講決策、管理講實施,領導講創新、管理講規則,領導講效果、管理講效力,等等。
領導干部既要把自己當成“戰斗員”,也要明確自身“指揮員”的作用。高明的領導干部不會單純把自己當一個“兵”使用,而是落實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各個崗位的作用,發揮組織結構的整體效能。
其次,領導干部要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能力的學習。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干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領導干部要加強“八種本領”、提高“七種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選拔任用干部時,跨部門跨行業調動很普遍。一些專業部門需要領導干部具備專業能力,但跨行業任職的領導上任后可能對新環境不適應。短期內能力不匹配可以理解,但這不是其奉行事務主義、讓自己瞎忙的托辭,在領導崗位上干了幾年仍沒有發展思路和干事創業的舉措,這是不合適的。
領導干部要主動思變、善思善學、增強本領、提高能力、知行合一。
最后,要進一步完善干部的考評機制,以工作實績為導向,又要體現出區別化評價。工作實績不是領導干部寫材料寫出來、填表填出來的,而是通過服務對象的獲得感體現出來的。注重干部各方面的工作實績大數據收集,比如解決就業人口多少、居民收入增加多少、轄區社會治安情況如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怎樣等。
評價領導干部也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考核領導干部,“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的表現都要合格,但在具體考核時要做到有區分。領導干部既要具備通用能力,比如溝通、協調、統籌能力等,也要具備專業能力,比如經濟、法律等。在考察專業能力時,就需要用“不同的尺子”,總不能一個跑步的、一個跳高的,都用一把尺子量。區別化的評價,更容易識別出哪些領導干部是在做實事。
同時,還要建立容錯機制,鼓勵領導干部大膽創新、放手干事,避免領導干部為了“不犯錯”而機械執行上級要求,不開拓進取,陷入事務主義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