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亮
基層干部是黨委政府干事創業的根基,如何讓他們“能干、主動干”?
領導要學會放權
領導干部手中掌握的權力是組織賦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設定的。權力只有跟隨“事務走”,才會發揮權力應有的作用。
如果領導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把事務分派下去了,卻把權力留在自己手中,就會導致處理事務的基層干部“說話不管用,即使說了也兌不了現”,而遇事不決斷、不敢斷、不敢擔當,要請示后再作決定。
只有“權隨事走”,基層干部才不會讓自己處于尷尬的境地。每一項工作任務來臨,作為上級的領導干部,在交代任務的時候,哪些是基層干部可以用的權力,哪些是需要報請上級研究的權力,領導干部都應當要交代清楚,這才是做事的方法。
追責要有因
實行干部責任追究制度的本意,是解決干部“不作為、亂作為”問題,讓干部要依法辦事、按規矩辦事。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個別案例的出現,導致干部心理上“寧愿不做事,就怕做事出了事”。
加上,責任追究的時候,少數領導干部對下屬明明匯報請示過的事情,以“沒有匯報、不知情”為借口推托,致使一些基層干部更加害怕責任追究時當“背鍋俠”。
任何時候,一個問題的出現,責任在多方面。不能只責罰具體行為人,而不責罰負責行為實施的領導。基層干部“重視痕跡”,遇到問題“等待上級答復”“等待上級發文”“等待領導簽字”,不僅僅是害怕擔責,也是一種被逼的無奈。
敢于擔當的領導少了,敢于擔當的干部就會更少了。如果遇到問題,領導干部首先站出來說“這個責任由我來承擔”,干部也會說“事情是我做的,責任,我來承擔”。
追責也要區分“本意與惡意”,哪些情有可原,哪些應當減輕,哪些才是必須要追究的,過與不及都會產生負面效應的。只有做到追責與激勵并重,才會調動干部內在的積極性。
講人性與人心
任何一級組織對干部管理不能僅僅靠“高壓”、靠“處罰”。管理好一個單位或部門,無非就是管好人、管好事。要管好事首先是要管好人,而管好人的核心就是利用好人性,管理好“人心”。
過去,我們常說:人心齊泰山移。領導干部要管好人,除了組織認可,更需要下屬認可、群眾認可,大家才會尊重你、支持你。
然而,在一些地方,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的單項獎勵、綜合獎勵,主要領導都拿“大頭”,而副職和一般干部比較少,形成了極大的心理落差。
有的同樣是正職,占據的部門和地理位置不同,資金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譬如鄉鎮財政稅收超額分成和土地增減掛,在城市周邊的鄉鎮每年都能超額分成,而處于城市邊遠的鄉鎮每年都難以完成任務,更沒有獎勵。利益上的極大反差,也是導致少數基層干部“不作為、不擔當”的重要原因之一。
黨的干部應當要講政治、講貢獻、講奉獻,不應該只有“小我”。但不能僅僅用政治的要求和組織的紀律去讓干部服從,要干部“在狀態”,領導干部必須首先要“在狀態”。同時要注意有問題干部的心理疏導,干部心理健康了,自然就會“能干、主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