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杰 路艷霞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過這一天了,單單等你的消息就心煩。”
“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絆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
“林黛玉發瘋文學”近來在網上成為熱搜。在微博,擁有1.3億閱讀量和5.3萬討論者;在抖音 ,男版林黛玉發瘋文學文案、林黛玉發瘋語錄、林黛玉發瘋式聊天等話題,更是激發了網友們的創作與模仿欲望。《紅樓夢》經典文學形象林黛玉穿越幾百年,參與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因此成為一個有趣的網絡文化現象。
網友將“林懟懟”推上熱搜
在微博上,有網友將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里林黛玉懟人的幾段劇情剪輯成一個短視頻。比如,周瑞家的給林黛玉來送花,林黛玉問,“是單給我一個人的,還是別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答,“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冷笑一聲,“哼,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來的不會給我!”還有林黛玉到了薛寶釵屋里,看到賈寶玉也在這里,便說,“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間錯開來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熱鬧,姐姐(薛寶釵)怎么反而不明白這意思?”另有林黛玉調侃史湘云的,“偏是咬舌子愛說話,連個二哥哥也不會叫,就是愛哥哥愛哥哥的”……
網友“天涯N0N0”引用《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話語,“我哪里比得了她們,什么金啊玉的,我不過只是草木人罷了”;網友“輕羅扇z”則引用薛寶釵的話,“這顰丫頭(林黛玉)一張嘴,真真是叫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網友“小小熱水瓶”則評論稱,“沒辦法,拿到現在叫傲嬌,叫作,雖然作,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倔犟,通透,才氣,勁兒勁兒的,叫人很難不愛,有時候還覺得寶玉配不上她呢!”
另有網友把《紅樓夢》里林黛玉的一些俏皮話和懟人的話挑選出來制作成經典語錄海報,還有的給她取了“林懟懟”的外號。
網友還結合當下一些年輕人學歷內卷、職場躺平的心態,對這原著里的語句又進行了當下生活化的解讀和修改。當朋友許久沒有回消息時,可以發“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當女朋友懟男朋友時,還可以來一句“哥哥要是這般態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顯得我無理取鬧了些”……“林黛玉發瘋文學太好用”道出了不少網友的心聲。
網絡上對“發瘋文學”的定義是“快樂又實用的文體”,“林黛玉發瘋文學”又為之賦予更多文化味。在網友看來,它進可嘲諷,退可自嘲,用嬌嗔緩解尷尬和焦慮,既委婉表達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特別適合網絡社交。于是,模仿《紅樓夢》中林黛玉語言風格的一些網絡用語、二創視頻、模仿視頻等開始流行。
其話語符合當下年輕人文化心理
在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遼陽市紅學會秘書長夏曉寧看來,網友將林黛玉“發瘋文學”推上熱搜這種方式沒有什么不好。之所以網絡流傳更多的是林黛玉,網絡文學創作有很多也以林黛玉為主,是因為這個人物更能引起現代讀者的興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而且熱搜上不止一次提到黛玉,包括一些黛玉體小視頻。
“網絡的本質屬性更傾向社交平臺,林黛玉‘發瘋文學’上熱搜且閱讀量過億說明關注的人多。而眾說不一,說明有人在討論。大部分都還是出于喜歡她的這種語言體方式,覺得可愛、有趣、真實、過癮。”夏曉寧稱,這其實也是爽文在社交話語中的一種體現,符合當下年輕人想懟人還想懟得特別、懟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只有被傳播被喜歡,才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反過來,更多的關注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去回歸到文本閱讀,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林黛玉這個人物和《紅樓夢》這本書。
“發瘋文學”會成經典流傳的一個痕跡
夏曉寧稱,也看到有人怕將來提到《紅樓夢》、提到林黛玉的時候會以為林黛玉文學就是發瘋文學,其實不用怕,在將來的年代里這可能會成為紅樓夢經典流傳過程中的一個現象,是經典流傳過程中的一個痕跡。
在網友看來,林黛玉式的“發瘋”行為,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發瘋”,透過這種互聯網文學形式,是一種更加委婉、得體的“調侃式”的自我情緒表達。它與大家熟知的“YYDS”、“絕絕子”、“拿去吧你”、“凡爾賽”等等類似,在每一次新互聯網文學現象出現背后,都在不斷豐富著人們在網絡世界里的文化趣味,也在記錄和見證著網友在網絡世界里的文化創造力。
此外,有人質疑網友將林黛玉懟人的話語單獨挑出來搞成經典語錄,而不看這些話語在原著里的語境,有斷章取義之嫌。對此,夏曉寧認為,讀書總是能還原真相的,時間也能,而且文學經典能流傳百年的都沒有那么脆弱。“我們這么多年的文化教育結果也沒有那么脆弱。只要念過書,一般都知道《紅樓夢》,了解林黛玉不止會懟人。所以說斷章取義倒也沒那么嚴重。”
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編審陶瑋也認為:“《紅樓夢》是一部內涵豐富的經典,每個時代的讀者對《紅樓夢》都會產生具有時代特征的獨特理解,甚至對于每一個人而言,不同年齡階段讀《紅樓夢》又都會有不一樣的注重面和不一樣的體會。”她總結道,近來的黛玉體、林懟懟體、黛玉發瘋體的流行,充分反映了《紅樓夢》作為文學經典的影響力,說明當今讀者對林黛玉經典形象的關注和喜愛。
“黛玉發瘋體是很有趣的現象,滿足了當今情緒表達的需求,但我們不要只關注黛玉這一個特點,而忽略對林黛玉這個文學經典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陶瑋建議,借黛玉熱大家可以去讀一讀《紅樓夢》原著,讀一讀專業研究者對林黛玉形象的解讀。
“那么你會了解到,林黛玉是一個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文學經典形象,《紅樓夢》中的每一個美人,都有一個缺點,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立體的,這正是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精彩之處。”陶瑋認為,書中的林黛玉純真熱烈,才華過人,追求獨立自由,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封建末世時代產生的新思想和新形象,具有跨越歷史的永恒的藝術價值。而且,細讀文本,除了巧嘴、敏感、尖銳,也會看到林黛玉有平等待人、善良親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