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在二十四節氣中,以“立”字命名的節氣,往往都代表著某個季節的開始。所以,“立夏”就代表了夏季的開端,它一般會在公歷5月5日至7日中的一天到來。
之前我們講春季的節氣時,提到“春”字的字形中寄托了古人對春天草木發芽生長的認知。但“夏”和“春”有所不同,“夏”的古文字最初和季節沒有任何關系。
從甲骨文到小篆,“夏”的字形都像一個人。甲骨文中的 像一個跪坐的人;到了金文中的 ,字形增加了手和腳,合起來像一個有頭、軀干、手和腳的人;小篆中的 ,和其金文字形差不多。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小篆中的“夏”字形更加規整,由 、 、
組成。 代表腳,就是后來的簡化字“頁”。“頁”在最初表示“頭”的意思,可不是一頁、兩頁的“頁”。所以,有一些從“頁”的漢字會和頭部有關系,比如“頂”“頰”“頜”“頸”等。 像兩只手,現代漢字寫成“ ”,“盥”字上面的部分就是兩只手,中間有水,像水從兩手中間流過,最后流到下面承接的器皿里,這是古人的一種洗手方式。所以“盥”就是“洗手”,有些地方把洗手間就稱為盥洗室。
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古文字,“夏”的字形都很鮮明地體現出了“人”的意思。后來,漢字慢慢發生變化,人們只給“夏”保留了頭部和腳,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
那么,原本表示“人”的“夏”,后來為什么用來表示季節了呢?這就要談一談“夏人”了。“夏人”在古時候生活在中原地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之所以稱為“夏朝”,就是因為統治者是“夏人”。中華文化起源于中原黃河流域,在我們的漢語中,常常用“華夏”來泛指中華民族,也是因為“夏”代表了中原地區,代表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在“夏人”的眼里,中原之外其他地區的文化都是外來文化,只有中原的地位才是最高的,只有他們的勢力才是最大的。因此,“夏”也就有了“大”的含義。“夏”字后來之所以有了季節的意思,和這個含義有很大關系。
另外,清朝有位叫朱駿聲的學者曾引文說:“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夏季,草木生長,欣欣向榮,似乎一切都在變大,所以用有“大”這個含義的“夏”作為這個季節的名字,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植物之所以在這個時候生長旺盛,是因為從立夏開始,氣溫上升迅速。在宋代詩人陸游的《立夏》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詩人借用神話的元素告訴我們,當城門上插上紅色旗幟時,掌管春天的神靈——東君已備好車馬,準備離開了。這時,燕子已筑好泥巢,嘰嘰喳喳地叫著。春花則慢慢開盡,蜜蜂都跟著變少了。槐樹和柳樹的樹蔭開始變得濃密,微微的暑氣已能通過窗簾進入室內,讓人感受到夏天的氣息。太陽要下山時,詩人沐浴完畢,換上了薄衣,開始為迎接炎炎夏日做好準備。
伴隨著氣溫的升高,地面開始有更多的昆蟲活動,地里的莊稼很多也都進入了生長后期。油菜籽接近成熟,冬小麥開始開花,離收獲不遠了,正如農諺所說“立夏麥齜牙,一月就要拔”。同時,大江南北正是早稻插秧的火熱季節——“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這一切都得益于立夏時節的氣溫、光照,農作物的生長與此密切相關。
對于人們而言,進入夏季后,身體容易困乏,食欲日漸減退,古人稱之為“病暑”“苦夏”。為了讓這種情況盡量少發生,誕生了很多立夏時的民俗活動,比如“秤人”。據說,立夏這天稱了體重,就會不怕炎熱,不生病,也不會消瘦。對小朋友來說,立夏日最有意思的活動莫過于“斗蛋”了。每個人拿著煮熟的雞蛋,相互碰撞,誰的蛋殼碎了,誰就輸了。民間認為兒童立夏“斗蛋”,可預防“苦夏”不適。有些地方對這種習俗特別講究,斗蛋游戲的規則也很詳細——雞蛋小的一頭是頭,大的一頭是尾,斗時要用蛋頭擊蛋頭,蛋尾擊蛋尾。
春分“立蛋”,立夏“斗蛋”——在中國人的民俗活動中,蛋還真是有著不一般的地位呢!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