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申 錢夢佳

亞運會小課堂
馬術運動起源于歐洲。在巴黎1900年第2屆奧運會上,馬術場地障礙賽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從赫爾辛基1952年第15屆奧運會起,女騎師被允許參加奧運會馬術比賽,馬術也成為奧運會中第一個男女同場競技的比賽項目。作為一個團隊,馬匹和選手將共同獲得獎牌和名次。在新德里1982年第9屆亞運會上,馬術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亞運會馬術比賽項目分為盛裝舞步、場地障礙和三項賽三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個人賽和團體賽。
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馬術比賽項目將會在桐廬馬術中心進行,桐廬馬術中心除了比賽場地、賽道及設施,還有訓練場、馬廄、馬醫院等附屬設施。
互動:設計一個與馬術有關的趣味運動方案,將姓名+學校+馬術趣味運動方案發到中學生天地郵箱zxstd1985@163.com,就有機會贏取亞運會獨家周邊禮物!
(合作支持: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組委會)
馬的品種有很多,按照性情可以分為熱血馬、溫血馬和冷血馬。想要進行什么樣的馬術運動,決定了選擇什么性情的馬。熱血馬適合速度競賽,但較難駕馭,不推薦新手騎乘;性格溫和一點的溫血馬,穩定又有一定的運動能力,適合進行障礙賽;冷血馬安靜、沉穩,多作為工作馬。對于初學者,一般建議選擇溫血母馬。
比賽規則
盛裝舞步賽也被稱為“馬術芭蕾”,騎手駕馭馬匹做出指定動作及隨音樂走出自編舞蹈,展示騎手與馬匹的配合能力。比賽以騎手完成動作的姿勢、風度、難度等技巧和藝術水平評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場地障礙賽在沙地或草地上進行。騎手按規定的路線、順序,騎馬跳躍全部障礙。碰落障礙、超時、馬匹拒跳等都會被罰分。騎手從馬上跌落即淘汰。最好成績為零罰分,罰分少者名次列前。三項賽由盛裝舞步賽、越野賽、場地障礙賽三個項目構成。其中,越野賽部分為長距離的障礙賽跑。三項賽成績計算為所有項目總計罰分,罰分少者名次列前。
裝備
騎手需佩戴頭盔,穿馬甲和靴子,分別保護頭部、身體和腿部。馬具主要分為馬房護理類、騎士裝備類和馬匹裝備類。馬身會佩戴馬鞍、馬鐙、肚帶等用具,方便騎手騎乘;馬的嘴部配有銜鐵、水勒、韁繩等,用以控制馬的行走、奔跑的方向。為了訓練馬匹學習相關動作,比如加速,騎手還會使用馬刺和馬鞭。
Q:馬術運動和平時景區里的騎馬體驗,有什么區別?
徐少青(杭州悅馬星球俱樂部創始人):兩者概念上有差異。騎馬是人對馬的一種駕馭,達到長途跋涉、快速行進等目的。而馬術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有一整套的課程體系,有一定的禮儀,包括系統的馬匹知識、完整的馬房課程,從坐姿、慢步、快步、低桿到障礙跳躍的練習,是一整個進階訓練過程。只有達到一定考核要求,才能被稱為馬術騎手。
Q:馬術運動會對人的身體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嗎?
徐少青:不管你的身體狀態、運動神經如何,感興趣就能來學習。至于年齡,四五歲的孩子也可以參與。馬術是一項包容度極大,并且給練習者帶來極大幫助的運動。它是唯一一個允許男女同場競技的項目,也是唯一一個人與動物一起比賽的奧運會項目。在國外,“馬術療愈”項目一直在被推廣,比如截肢人士能夠在馬背上重新體驗“行走”的感覺,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也能在這項運動中得到放松和治愈。
Q:去現場觀看馬術比賽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徐少青:在觀看時,要做到不大聲喧嘩,以防止馬匹受到驚嚇,影響馬匹和選手的安全;認真欣賞比賽,尊重馬匹和選手,出成績時給予選手們掌聲;如果能提前做一些相關的功課就更好了,只有了解一項運動,才能更好地去享受觀看這項運動的樂趣。
金芷煖,就讀于杭州市錢學森學校,學習馬術半年多,準備進行馬術考級,今年想去杭州亞運會的現場觀看馬術比賽。李相怡,就讀于杭州第十四中學AP班,學習馬術一年,通過馬術發現了運動的魅力,希望未來能夠擁有一匹屬于自己的馬。
夕陽,少年,駿馬。提起這個畫面,李相怡滿臉憧憬,那是她的同桌練習馬術時發的朋友圈。而當時的她正因為第一堂課和馬相處得不融洽,甚至摔了下來而苦惱。這條朋友圈就像是一束光,同桌“很正常的,我小時候練習時經常掉下來”的安慰,輕柔卻堅定地推著有點打退堂鼓的李相怡,讓她能夠繼續在學習馬術的道路上前進。這樣一堅持,便已經有了一年的時光。
馬術場里的孩子們,都能叫出馬的名字。這個叫小黃,那個叫小海。哦,對了,那個鬃毛黑色,皮膚棕色,超級好看的,叫萌萌。
小海是金芷煖第一次來到這里時認識的馬,也是她第一節課一起合作的動物伙伴。乖巧的小海治愈了她。馬場旁是馬的居住場所,練習之余,金芷煖還會去給它們洗澡。拿起一根水管,給比自己還要高的馬沖澡,沖完了再用專門的刷子為它們刷毛。這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活,但金芷煖笑著說:“它們有時候還會伸頭過來蹭一蹭我呢。”
李相怡還心心念念著有一天超好看的萌萌能出現在自己和同學一起組織的公益項目中。“我們之前開過畫展,我就在設想,有沒有可能把馬和馬術融合進來,比如把它們畫下來。”
馬術運動并不只是紳士、瀟灑、帥氣的代名詞,和許多大家熟知的體育運動一樣,馬術的練習過程也是重復且枯燥的。一開始是平衡力和節奏感的鍛煉,教練會要求她們踩著馬鐙站立,要松開韁繩站很久,或者隨著馬前進的身體起伏,練習站起和坐下的節奏感,在馬邁出右前蹄時站起來,邁出左前蹄時坐下去。接著是較難的動作“壓浪”,馬身的起伏叫作“浪”,壓浪就是要一直坐在馬背上,沒掌握好節奏的話,會被顛得很難受,還有掉下來的可能。然后是前傾、跨欄……往往一節課40分鐘,都在這樣不停的練習中度過。
如何和動物一起朝著一個目標前進,是一件有趣卻又讓人頭大的事情。“平時的練習,可不是我們選擇馬,而要看馬的檔期,哈哈哈。”上課前,她們會牽著自己這堂課的合作伙伴進入場地,撫摸它,或者跟它說說話。盡管如此,依然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比如她們想往左走,馬偏偏向右;比如騎著騎著,馬突然停了下來,原來是它想要排泄了;還有時候馬蹄卡進了沙地里,一個急剎,人差點被甩出去。“要學會信任馬兒,它才會信任你。”金芷煖點點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我們原本都不愛運動,但是……”女生們笑著解釋自己選擇學習馬術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馬術為她們拉開了運動世界的一小片帷幕,她們更是因此收獲了自信的、挺拔的身姿,以及與動物相處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