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摘? 要:校園文化,指是立足于學校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一般由三個不同層次文化形態所構成,一是物質文化、二是方式文化,三是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可讓人的聽覺、視覺等感官直接感受得到,如校園所在的地理位置、總體設計以及校園內的花草樹木和各類建筑物等;精神文化指的是學校內的教師、學生與他們所開展的各類校園活動的相互作用及長期積淀的產物,如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行風以及其校園人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標準等;方式文化正好是居于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具體包括校園學術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通俗文化。總體來看,校園文化是伴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而出現的,它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增強學校“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筆者以學校園文化建設為例,就如何文化興校,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價值;舉措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
學校的各項規定能有效維護學校的秩序,并時刻約束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久而久之,師生都養成了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另外,在校園內部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和藝術活動,有利于師生放松心情、調節心理,增加師生之間的融洽度。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覺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樹立信心,使學生的性格、行為、思想等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全方位提升學生素質的同時,實現學校的培育目標。
校園文化等同于生產中使用的模具,一副優質的模具可以制造出合格的產品,同樣的,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有助于培養和塑造一群優秀的中學生,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塑造自我,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己真實的個性及潛力。當然,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有助于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的教師,也不會因為換了一個校長而因此改變,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在。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舉措
(一)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課程相結合
形成文化建設,必須研究課程。開發以課程體系為核心的校本文化體系,能夠描繪學校發展愿景,并從中尋找到行走路線,能夠更易使學校文化轉化為團隊意識,形成現實的生產力,使更多師生走向基于教育教學的文化自覺行動。因此,我們必須努力讓我們的課程與學校文化有機結合,形成文化課程,用文化引領課程建設,用課程建設發展文化。
如就餐文化建設,我們可以通過講解就餐禮儀、打造餐廳文化墻、設置學生自主管理崗位等形式,大力宣揚健康飲食習慣、感恩教育等內容,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園“食育”文化體系。就餐即課程,在餐廳讓學生做到多一份節儉、少一份浪費;多一份禮讓,少一份擁擠;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這種就餐理念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最根本的就是讓學生在進餐的同時,逐漸形成規范。古人云:食不言,寢不語。我們學校推出了無聲食堂,倡導學生在就餐過程中,安靜文明用餐,用統一的手勢與老師溝通。這一舉措,培養了孩子們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的文明習慣。一張小小餐桌,不單單傳遞給孩子豐厚的知識,還讓他們懂得感恩、樂于回報。學校通過開展“就餐即課程”,讓餐廳變成孩子的第二課堂,孩子們對就餐禮儀、就餐規則以及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推進了校園文化建設。
我們需要向外展示我們的校園文化,我們更需要向內用力,讓文化走進教室,走進課堂,走進學科,進入我們的學習行動,使文化課程化、使文化人化,文化才更
(二)校園文化建設須融入育人文化
學校環境,既是一個學校校風校貌的展示,更是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校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當然其中也包括學校的一草一木,如何讓他們會說話,這是作為校長們一個永恒的課題,因為需要你去尋找,去發現,去做一個有心人,才能夠讓這些本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他們生命和靈魂。
(三)榜樣育人
如某校的一位校長,他看到了一棵被臺風攔腰吹斷的柳樹,一般人都會砍去,但作為一個有心的校長,他卻把它留下了并保護好它,因為他知道柳樹的生命力很強,不會應為折斷而死去,它會掙扎著生長,演繹著什么叫作堅強,什么叫作重生,什么叫作希望。他要用這棵樹去告訴師生們生命的意義,告訴師生們當遇到困苦時到這顆生命之樹邊來看看,看看這棵“生命之樹”遭到如此大的災難它也頑強的生存著,對比自己的一點點小挫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還有學校的果樹,作為有心的校長把這棵果樹變成了勝利成果樹,讓考進好的學校的初三學生來摘果子,并分給初二學生,去激勵他們,慢慢地,這棵變成了幸運之樹,因為它占了初三學長們的幸運,慢慢地,每逢中考或大型考試,許多學生都會來到這棵樹下默默地祈禱。
(四)法制育人
學校里還有一堵知止墻,它看起來像監獄:高墻、鐵網、鐵絲網。為的是警示和提醒師生需要有所敬畏,敬畏責任,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和自然規律。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校園文化的魅力所在。學校大力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使制度不只掛在墻上,更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管理學校的有力武器。
(五)情感育人
校園文化不能只從自然、人文、傳統上去尋找,去建設,還應融入學生和老師,這樣的文化,更有溫度。如每一所學校都有許多退休的老師,作為我們有心的校長,并不是搞一些退休教師回娘家活動就好了,應該去深入挖掘他們當中的故事,把他們平凡的故事編織成我們校園文藝的一部分,用他們從青春活力的青年變為彎腰白發的照片去敘述老師的平凡中的不平凡。再如我校老師,在擔任班主任時,遇到班級學生家庭的變故(父親賭博負債,高利貸上門討債),身為一位女教師,不顧個人安危,為孩子保駕護航。我們還可以從學生中,包括畢業的學生中去找這樣有溫度的事跡,變成我們學校的文化,這樣的校園文化,更接地氣,更能讓師生感動,更能傳承,永不退色。
(六)活動育人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是育人的重要途徑。為此必須充分挖掘潛力,廣泛運用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欄、板報等設施,發揮其宣傳作用,努力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利用宣傳欄大力宣傳“教育教學”成果,營造你追我趕的教學競賽和學習競賽氛圍,推進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讓黑板報成為學校的宣傳窗口,有力地配合學校工作,提高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陳章,童洪志,謝必武等.三峽庫區高職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以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與探索為例[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29(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