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們是過著群居生活的大家庭,而且能夠分工明晰,和睦相處,那么它們是怎樣進行良好溝通,互換信息的呢?
是郵件、電話?還是發“圈”、點贊?都不是。它們是互相往嘴里吐口水……

互相吐口水實際是一種名為“交哺現象”的生物行為,即把食物反哺到另一種生物嘴里。這種行為在螞蟻這樣的高度群居物種中很常見。有研究人員做過統計,在一個普通蟻群(至少容納數千只螞蟻)內部,一分鐘內發生的交哺現象可達20 次以上。
和其他動物不同,大多數昆蟲都有前腸、中腸和后腸,對于群居昆蟲而言,前腸已經變成了一種“社交胃”。
在交哺現象中,營養物質和蛋白質從一個動物的“社交胃”傳遞到另一個動物。通過這樣的交流方式,螞蟻創造了自己專屬的“社交循環系統”,將群體中的每個成員與其他所有螞蟻聯系起來。木蟻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地將營養物質傳遞給彼此。
當螞蟻進行交哺行為時,它們不僅在傳遞外來的食物,也在傳遞激素、配偶識別信號、小的RNA 分子和其他各種物質。因此,螞蟻互相吐口水,不僅是在交換營養物質,還是在創建一個能讓能量和信息在群體中不斷循環的社交網絡,只不過這個網絡不是建立在因特網上,而是在消化道中。
螞蟻群體不是單個螞蟻的集合,而是一個“超級有機集體”,在這里,群體就像一個身體一樣運作。不同的螞蟻就是超級有機體中的不同組織和器官,它們分工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目標,要促進目標的實現。
有研究者在實驗中分析了木蟻的野生蟻群和實驗室飼養蟻群的“社會胃”內容物,結果非常有趣。
研究人員確定在蟻群傳遞的物質中有519 種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中有27種在所有的樣本中都有發現,無論群體的年齡、位置或個體螞蟻的狀態如何。
一部分工蟻專門負責覓食,然后將食物分解成特定的蛋白質,通過交哺行為傳遞出去。隨著蟻群的成熟,更多種類的營養儲存蛋白(作為一種非常濃縮的食物來源)進入循環,因此,總體上較老的蟻群會比年輕的蟻群獲得更多的蛋白質。
蟻群中的許多成年蟻幾乎處于“退休”狀態,它們甚至不需要進食,因為有“專職”螞蟻會代替整個群體完成這項工作,所以它們只需緩慢地分解營養、儲存蛋白質。例如養尊處優的蟻后,進入繁殖狀態后,它因腹部過于龐大,無法移動,只能靠吸收工蟻喂食的營養蛋白維生。
與野生同類相比,實驗室培養蟻群的“社會胃”中蛋白質的多樣性要低得多。
研究人員發現,一只螞蟻在蟻群中扮演的角色由它的“社會胃”內容物決定。照顧幼蟻的“保姆蟻”往往比其他蟻群成員擁有更多的抗衰老蛋白質,這可能是為了確保它們能夠存活下來以照顧后代。另外,“保姆蟻”生產營養蛋白的速度也很快,甚至超過了“覓食蟻”。
互相吐口水雖然聽著惡心,但它對螞蟻而言非常有效。通過這種方式,蟻群可以輕松交換它們所需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