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欽
2022年伊始,新華社向海內外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我國將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無獨有偶,寧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打造東方濱海時尚之都,“一體兩翼多組團、三江三灣大花園”的空間格局基本成型,枕山濱海、擁江攬湖的大都市魅力充分彰顯。對此,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建議:寧波應迅速抓住這次“國家推手”的契機,巧打長江流域文明發祥地河姆渡文化和“長江龍頭龍眼”港口城市的品牌,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作先行探索,盡早成為與大運河(寧波段)國家文化公園、翠屏山中央公園交相輝映的重大地標節點,借此“東風”加快河姆渡文化申遺節奏。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的文化基因和時代價值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旨在激活長江流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范圍涵蓋長江干流區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浙江等13個省自治(區、市)。而涉及寧波區域的河姆渡、三江口、北侖港,無疑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中的地標節點。
河姆渡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一,是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陣地,也是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榮譽。加快推進河姆渡文化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將帶來巨大的有形價值和無形資產。
首先,申遺本身就是一個動態、全方位的宣傳良機,有利于提煉、展示寧波的獨特魅力。其次,“文化遺產+人文自然旅游景點”這一文化旅游業“黃金組合”,將吸引更多海內外游客來到寧波。申遺成功后,這將成為一張含金量極高的世界級名片,借此契機,利用“文化根脈”認同推動國際交往,強化世界各國人民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尋求多方合作,不斷擴大寧波“朋友圈”。
可以說,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是一片地處北緯30度、具有寧波辨識度的文脈延續區,集上百個遺址、人文勝跡于一體,河姆渡文化、海絲文化、大運河文化、陽明文化、慈孝文化、商幫文化疊加,可謂“山川秀麗,人文薈萃,滿地瑰寶,星光燦爛”,是一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寧波文脈延續區。當前應集中精力做好“文化+”“旅游+”“生態+”文章,重點保護開發河姆渡、慈城古縣城、三江口等區塊,筑牢寧波發展的“根”和“魂”,使其成為深入貫徹“八八戰略”、踐行“兩山理論”、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標志性成果。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的開發建議思路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這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保護與開發,陸續推出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的區塊。對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今后在哪建,怎么建,應凸顯特色、提升品質、延續文脈、完善功能,應與現有資源相結合,與上位規劃相協調,并與滿足市民美好生活相一致,讓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
整合資源,加快寧波史前遺址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深挖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起源的歷史資源,突出河姆渡文化品牌。當前,應精心策劃、實施、報道井頭山遺址二期考古發掘工作。充分利用海內外媒體力量,開放考古理念,邊考古邊現場實時報道。利用AR、VR、MR、全息全時技術,面向全世界直播。
整合余姚河姆渡、井頭山、田螺山、施岙、鯔山,江北傅家山、八字橋、胡坑基等遺址資源,把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的“重頭戲”之一,打造集遺產保護、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科研教育、生態旅游于一體的寧波史前文化遺址群保護利用示范區。
統籌資源,推出研學精品線路,實現資源聯動、品牌共享、游客互導、市場共通。在推動河姆渡文化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之都。
疊加聯動,建設寧波標志性“文旅金三角”。發揮與城市空間特色主題相契合的特色資源優勢,疊加打造城市主要景觀敏感區,整合各類資源,穿珠成鏈、連線成面,形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的整體特色框架。同時,聯動大運河(寧波段)國家文化公園、翠屏山中央公園建設,推動余姚河姆渡、江北慈城、慈溪上林湖三大片區發展,建設寧波標志性“文旅金三角”,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韻、通江達海”的大運河與海絲文化遺產旅游廊道,形成高橋—慈城—河姆渡—三七市—丈亭等若干標志性功能組團。
建議在寧波“文旅金三角”區域內規劃建設一條申遺大道。從杭甬高速公路河姆渡遺址(大隱出入口西側2公里左右)穿越姚江江底隧道,從遺址博物館沿現有公路經羅江村,一路向北跨慈江和杭甬鐵路,至S61省道井頭山遺址。再從三七市鎮沿三皇線公路一路向北,至上林湖越窯遺址。這條申遺大道全長約30公里,串聯起河姆渡遺址、井頭山遺址、田螺山遺址、施岙遺址、慈城古縣城、上林湖越窯遺址、鳴鶴古鎮。
提升改造丈亭、河姆渡、慈城、半浦、高橋、大西壩等運河古鎮、古村文化景觀,推出“寧波市區—梁祝文化公園—大西壩古村—半浦古村—句章城遺址—河姆渡遺址—丈亭—余姚”運河水上旅游專線和兩岸騎行綠道,串聯整合沿線歷史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培育長江、大運河與海絲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在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等領域,激發疊加效應。

賡續文脈,擦亮“長江龍頭龍眼”寧波名片。整合河姆渡文化、陽明文化、藏書文化、海絲文化、青瓷文化等文化遺產資源,以點帶面,軸線發展,賡續寧波城市文脈,擦亮“江海交匯文明起源地”和“海絲之路啟航地”兩大文化金名片,打造長江與海絲文化帶相結合的文化遺產旅游廊道。
加快建設河海博物館,籌劃興建中國東海博物館,打造“長江龍頭龍眼”寧波港口城市品牌。整合寧波港口和工業遺產資源,讓“工業銹帶”變為“城市秀帶”。
借助奧運會表演項目龍舟賽事的影響力,推廣羽人競渡——“中華龍舟文化運動起源地在寧波”的IP,在東錢湖籌劃興建中國龍舟文化博物館,成為龍舟文化傳承休閑體驗地。
精準定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的建設目標,打造長江文明之源的傳承園、產城融合的產業園、滿足美好向往和追求的生活園。打造“港口—產業—城市—文化”融合創新發展閉環和內生驅動力,推動寧波發展的動能更新、功能更新、內容更新、形態更新。
分三步走,整體賦能全面提升。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可分三步實施。第一階段(2022—2024年):資源整合,啟動規劃,初步完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建設框架,一些重大標志性項目啟動規劃設計;第二階段(2024—2026年):文旅融合,數字賦能,建成一批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標志性成果,河姆渡遺址—市區三江口段實現旅游通航;第三階段(2026—2030年):品質提升,優化發展,全面建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實現全覆蓋。
創新機制,統籌推進要素保障。加強頂層設計,在大運河(寧波段)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的基礎上,建議成立寧波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明確責任分工,制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建設方案》,落實重點建設項目推進、要素保障、考核評估等工作機制。
建議設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發展專項資金,制訂年度財政預算計劃并予以資金保障。采用以獎代補方式,對涉及寧波的長江文化遺產研究、非遺文化傳承等成果予以獎勵。推動傳統文化活化利用,引導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生產生活實踐,拓寬傳統文化多元利用方式。探索開展PPP項目試點,實現融資方式多元化和可持續化。積極爭取基礎設施公募基金REITs試點,鼓勵寧波國有、民營企業和專業機構共同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的建設與紅利分享。
堅持誰開發誰受益原則,盡力確保投入與產出平衡。對投資建設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寧波史前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慈城古縣城、“東方大港”景區等項目主體單位,優先在開發文娛、商貿、房地產、鄉村建設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土地、稅收、貸款利率優惠政策。鼓勵一批深耕旅游目的地的民營旅游企業,發揮自身在前期策劃規劃設計、中期招商引資或自有IP品牌輸出、后期項目運營或渠道送客等方面的優勢能力,以EPCO(規劃—投資—建設—運營)、FEPCO(融資—規劃—投資—建設—運營)、EPCIO(規劃—投資—建設—招商—運營)等合作模式,與地方政府或國有旅游企業集團合作,共同投資開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項目。提前謀劃IP文旅產品和服務,做精做強文化旅游品牌,彰顯寧波都市文化魅力。
在生態保障方面,嚴格空間環境準入,實施負面清單制度。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出臺的支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項政策,推動建立系統性的政策保障體系,面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創新開發等重點環節,加強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
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寧波要形成與經濟硬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深入謀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寧波片)建設和開發工作,不斷挖掘其文化價值、旅游價值和科學價值,展示好寧波“千年古韻、通江達海、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特色,筑牢寧波發展的“根”和“魂”,從而打造有重大影響力的中華文化標識。
(作者單位: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