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雄
【摘要】目的:評判硝酸甘油+硝普鈉應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8月的7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進行研究,采取計算機表法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共計39例)和對照組(共計39例)。觀察組采用硝酸甘油+硝普鈉方案治療,對照組采用硝酸甘油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性。結果:觀察組在治療效果方面和對照組比較,組間的數據差異存在(P<0.05)。觀察組在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方面,和對照組比較組間的數據差異存在(P<0.05)。結論: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治療中,選用硝酸甘油+硝普鈉方案的效果較好,同時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故此值得在該病患者的治療中予以應用、推廣。
【關鍵詞】硝酸甘油;硝普鈉;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治療療效
Efficacy evaluation of nitroglycerin combined with sodium nitroprus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of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XIE Ruixiong Second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Lingshui Li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ainan, Sanya,Hainan 572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itroglycerin+sodium nitroprus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Methods:78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and heart fail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0 to August 2021 were studi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39 cases in total)and control group(39 cases in total)by computer table method.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itroglycerin+sodium nitroprusside,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itroglycerin.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treatment effect(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diac output and stroke output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Nitroglycerin+sodium nitroprussid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of ischemic cardiomyopathy.At the same time,it can improve the cardiac output and stroke output of patients.Therefore,it is worthy to be applied and populariz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Key Words】Nitroglycerin; Sodium nitroprusside; Ischemiccardiomyopathy; Heart failure; Therapeutic effect
缺血性心肌病ICM為冠心病特殊類型/晚期階段,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心肌缺血、心肌彌漫性纖維化,產生和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類似的臨床綜合征。這一疾病的發生和冠狀動脈動力性、阻力性造成冠狀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有關,心肌耗氧量加大時會經冠狀動脈血流增加的方式滿足氧耗的需要,在冠狀動脈管腔長時間狹窄致使局部血流減少條件下,則會發生心肌缺血情況[1]。心肌缺血的原因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等有關聯性。主要表現:心肌收縮功能正常/輕度異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心衰(HF),全稱為心力衰竭,指的是相關因素所致心臟泵血功能受到損傷、心排血量無法達到全身組織代謝需要的綜合征。心肌病變、心臟負荷過重、心室前負荷不足等均為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誘發因素包括感染、心律失常、全身血容量增加等。典型癥狀包括:氣促、胸悶、乏力等[2]。為提高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將我院2020年2月—2021年8月的7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為主,研究對比硝酸甘油+硝普鈉方案治療、硝酸甘油治療的臨床價值。
1.1 基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2月—2021年8月的7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按計算機表法分組處理分為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39例。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5±2.4)歲。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7.2±2.2)歲。兩組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P>0.05。納入標準:①接受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確診為缺血性心肌病[3];②實行查體、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6分鐘步行試驗確診為心衰[4];③患者和其家屬閱讀知情同意書后簽字確認。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意識障礙;③依從性不佳;④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存在禁忌。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方法治療,主要進行氧氣支持治療、排尿和用藥指導。對照組通過硝酸甘油(生產廠家: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197)治療,將30mg硝酸甘油、50mL生理鹽水混合,然后按照每分鐘10ug的速率靜滴。觀察組采取硝酸甘油+硝普鈉(生產廠家: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4484)治療,將30mg硝酸甘油、50mg硝普鈉、50mL生理鹽水充分混合,以每分鐘12ug的速率靜滴,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嚴格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數變化[5]。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的標準
1.3.1 觀察兩組的①治療效果;②臨床相關指標(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
1.3.2 治療效果的判定:經治療心功能改善>2級,為顯效;經治療心功能改善1級,為有效;經治療沒有達到顯效或是有效的效果,為無效。前2項指標之和×100%,能計算出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組間的數據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2.2 組間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心輸出量及每搏輸出量比較未見差異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方面比較,組間的數據差異性均突出(P<0.05),見表2。
缺血性心肌病為冠心病晚期發病,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組織營養障礙問題發生,這時則會出現心肌纖維增生、心力衰竭相關癥狀。心衰為急危重癥,因心臟病變所致心排血量增多/減少,器官和組織存在血流障礙/淤血表現。相關人員表示,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內分泌失衡、機體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激活,臨床方面多通過藥物的方式治療。本次研究采用的硝酸甘油會產生氧化氮,使得平滑肌、機體環鳥甘酸增加,給藥后促使患者釋放一氧化碳,這時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故此能夠很好地改善患者平滑肌收縮功能、擴張血管及外周靜脈,便于降低患者的心臟負荷[6]。為鞏固臨床療效本文配合使用了硝普鈉,作為亞硝基鐵氰化鈉二水合物,不但起效速度較快,而且能對動靜脈管壁發揮重要作用,在增加患者心排出量、擴張血管,以及擴張容量血管方面的效果理想。上述兩種藥物聯合運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治療中,臨床效果理想且可增加患者的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
綜上,硝酸甘油+硝普鈉運用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對改善患者心輸出量和每搏輸出量有積極的影響,存在臨床方面應用、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勇.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應用參麥注射液聯合硝酸甘油的臨床價值[J].醫藥前沿,2018,8(7):130.
[2] 李波.分析硝酸甘油和硝普鈉對重癥心衰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8,12(2):153-154.
[3] 張全義.硝普鈉聯合硝酸甘油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衰臨床效果分析[J].北方藥學,2019,16(6):2.
[4] 徐詩佳,吳立榮.托拉塞米與硝酸甘油聯合硝普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對患者血壓,血鉀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效果影響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24):2.
[5] 代春梅.探討硝普鈉與硝酸甘油治療重癥心衰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2):73.
[6] 張志華,劉達燕,武成榮.參麥注射液聯合硝酸甘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4):130-132.